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院校創業教育策略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學生對創業教育的認識。
對于在大學期間開展創業教育必要性的認識,數據顯示男女生存在顯著差別。66.67%的男生認為農業院校開展創業教育有必要,說明大多數男生對創業教育比較重視,而74.19%的女生則認為是否開展創業教育無所謂,這種不置可否的態度說明大部分女生對創業教育不大感興趣,對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出現這一現狀的原因可能是受傳統思想影響,女生相對比較追求安穩,且對創業所需的開拓力和創造力比較缺乏自信。而對于創業教育與樹立創業理想的關系,有76.8%的學生認為關系密切,贊成農業院校開展創業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創業理想。
2.學生參加創業理論課程、培訓或講座情況。
當前,農業院校對大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日益重視,被調查的農業院校中普遍開設了大學生創業教育相關的理論課程。然而,調查顯示,57.6%的學生從未修讀過任何創業課程。在修讀過的學生中,經濟類學生選修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較多。學生中從未參加過創業培訓或講座的占41.3%,參加培訓或講座1~2次的學生占45.0%。可見,目前農業院校創業教育力度明顯不足,開設創業課程和舉辦創業培訓或講座的次數有限,且普及性不夠,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大多數學生自主參加創業課程、培訓和講座的積極性不高,創業意識并不強。關于農業院校現有的創業教育課程,內容主要偏向創業相關理論政策類課程和市場營銷類課程,分別占53.7%和49.5%。而學生心目中的理想課程,是能夠掌握創業人際交流與溝通技巧,從而獲得更多技能、經驗以及對創業機會、環境的相關性分析。同時,1/3以上的學生希望獲得更多個性輔導和案例學習。可見,目前農業院校的創業教育課程內容設置與學生期望獲取的知識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從某種程度而言,這也是影響創業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在創業教育理論課程教學中,55%的學生更易接受的授課方式為創業案例分析和創業角色模擬等,而對傳統的純粹理論講授方式并不感興趣。可見,多樣化、開放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更能提高學生學習創業教育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適合啟發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
3.學生參加創業教育實踐活動情況。
創業實踐活動是開展創業教育的重要載體,39.6%的學生認為學校開展創業實踐活動較少,28.2%的學生認為創業教育實踐活動開展情況一般,3.3%的學生認為學校幾乎沒有開展過任何創業教育實踐活動,另有20.1%的學生根本不了解學校開展創業教育實踐活動的實際情況。可見,目前農業院校開展的創業教育實踐活動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還遠遠不夠。目前農業院校開展創業實踐活動的形式比較多樣,包括舉辦創業計劃競賽、創業模擬訓練,組織企業實習實訓以及建立創業孵化基地等,但較普遍的形式為傳統的創業計劃書競賽類和軟件模擬或角色模擬類活動。這類實踐活動往往僅是理論知識的理想化運用和呈現,并不受現實創業活動中其他不穩定因素的限制,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企業實習實訓和創業孵化基地兩種形式只占28.2%和3.8%,但這些形式通常能使學生直接與市場和社會接軌,更有利于培養真正的創業人才。
4.農業院校創業教育效果。
農業院校創業教育、辦學特色和辦學目標緊密結合,學生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和態度是檢驗農業院校創業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標。調查顯示,當前農業院校只有16.7%的學生對“三農”問題密切關注,56.1%的學生一般關注,24.2%的學生很少關注,3.0%學生從不關注,說明農業院校對創業教育中“三農”問題的宣傳教育力度有限,學生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度需進一步提升。在創業領域期待度調查中,只有23.9%的農科專業學生在創業時會考慮選擇與本專業相結合的領域,而更多學生傾向個人感興趣和熱門的其他領域。而非農科專業學生,只有2.1%的學生會考慮農業相關領域。這說明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無論是否農科專業學生,普遍認為農科專業并非個人感興趣或所謂熱門的領域。可見,農業院校亟須進一步培養大學生學農愛農興農的職業理想。關于大學生到新農村創業的問題,只有9.0%的學生密切關注大學生到新農村創業的相關國家優惠政策,58.2%的學生一般關注,27.9%的學生很少關注,4.9%的學生從不關注。同時,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對大學生到新農村創業持中立態度,35.8%的學生明確不支持,只有12.1%的學生表示支持,這與大多數學生不怎么了解國家惠農政策和農村情況有一定關系。
二、受訪對象的聚類分析
使用SPSSClementine12.0對原數據進行歸納分析,采用K-means方法,選取的指標有專業、教師背景、教師上課是否引起學生興趣、學生上課是否用心聽課、課堂出勤率、課堂討論熱烈度、創業教育是否提升創業素養、是否使學生掌握創業知識、是否提升學生表達能力、是否提高學生從容應對風險的能力。根據分析結果,將受訪對象聚類為四類,從中可以尋找觀察重要信息。
第一類樣本占3.82%,這部分學生沒有按要求填表,以空白的形式來完成問卷調查。通過訪談得知這部分同學對創業不感興趣,沒有意識到創業教育對自己長遠發展的重要性,缺乏對創業內涵的全面認識。
第二類樣本占63.36%,這部分學生所認同的教師是具有創業實踐背景,或者部分接受過專業教育培訓的,教師在教學中能引發學生對創業知識的興趣。這類同學上課不僅用心聽講,出勤率高,且對創業教育為自身所帶來的收獲感到滿意。
第三類樣本占14.5%,這部分學生認同的教師是具有經濟學(管理學)背景,對創業教育有些實戰經驗的。他們的上課方式通常能引起學生興趣,引發學生獨立思考,且學生上課都比較能認真聽講,出勤率較高,課上能熱烈討論交流。學生喜歡學習創業教育有關知識,并能從創業教育中獲得有益的知識和能力。
第四類樣本占18.32%,這部分學生的教師大多數未接受過專業的創業教育訓練,上課方式單一,內容枯燥,課堂上不討論有關內容,同學們上課沒法認真聽講,出勤率很低,并認為在創業教育過程中的收益少之又少。調查結果反映了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水平(包括專業和個人經歷背景等因素)的重要性。實際上,目前農業院校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水平參差不齊,師資嚴重不足,多由就業指導老師或政治輔導員擔任,這與學生對于創業教育教師角色和能力的期望值存在明顯差異,并直接影響了創業教育的成效。
三、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院校創業教育路徑選擇
1.加強創業教育普及,培養學生學農、愛農、興農的創業理想。
農業院校必須結合育人目標,盡量擴大創業教育的受眾面,不僅面向有創業興趣的大學生,更要將創業教育普及到所有在校大學生,提高學生對創業教育的認識。通過宣傳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意義、國家近年來的惠農政策以及連續多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精神,重點宣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鼓勵創辦家庭農場等內容,讓學生認識到,新農村建設需要大批創新創業型的高素質人才,引導學生將個人成長成才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樹立學農愛農興農的創業理想。同時,尤其要重視對女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培訓,提升其創業理想和創業素養。
2.優化創業教育理論課程,夯實創業基本技能。
農業院校創業教育是一種多層次的教育,需要以第一課堂教學為載體,積累和深化學生的創業素質。在課程結構和內容方面,創業教育課程必修課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創業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因此要以普及型的創業教育課程內容為主。其中,除了基本的經濟管理學、政策法規知識和創業精神等知識外,應重視人際溝通、商務禮儀、創業機會和環境評估等相關內容。選修課則可為部分有創業意向的學生提供進一步了解創業知識的途徑,主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應充分結合農業院校辦學特色,針對不同專業(如園林園藝類、農林經濟管理類、食品類、動物科技類和植物保護類等)和不同層次的學生,結合具體的創業團隊,進行創業項目的具體分析,滿足學生個性化深入指導的需求。總之,創業理論課程要注重層次性、針對性和專業性,分類指導,統籌兼顧,保證學生能夠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更好地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
3.重視創業教育實踐,引導學生立志服務“三農”。
調查結果顯示,農業院校創業教育實踐活動明顯不足,影響了創業教育效果。農業院校應制定相關激勵措施,全力保障創業教育實踐活動順利開展。首先,建立創業教育實踐場所和基地,規定創業教育實踐環節必須有相應的學時數;其次,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平臺,拿出一定的創業資金,讓有創業項目的學生得到資金和場地的支持;最后,主動與農業企業合作,建立教學實習基地,讓學生有機會到農業企業參觀、實習和實踐。創業教育實踐還可以“三走進三了解三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積極引導學生關注和了解“三農”問題,提升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三走進三了解三提高”活動即走進社區、走進農村、走進企業,通過社會服務和社會調查活動,了解省情、社情、民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黨員意識、思想素質、實踐能力。學生通過實地調查,了解農業、農村和農民的需要,把田野當成實驗室,結合自己的專業優勢有針對性地解決具體問題,從而達到科技扶貧、科技興農的目的。幾年來,農業院校“三走進三了解三提高”實踐活動既為農村基層解決了問題,又讓學生了解了農村,積累了實踐經驗;不少參加過實踐活動的學生反映,如果農村基層需要,他們將選擇為農村基層服務。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強化農業知識技能教育。
聚類分析結果顯示,高素質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對保證農業院校創業教育的高效開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農業院校應進一步加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支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和教學方法合理的師資隊伍。一方面,農業院校應積極鼓勵教師在教學的同時進行創業實踐體驗,支持教師在校外開展一段時間創業實踐,積累創業教育實戰經驗,或派送教師到國外學習先進的創業教育理念,或定期組織創業教育研討,開設農村問題專題講座和農業技能知識培訓,或選派到農業企業掛職鍛煉,強化農業知識技能的教育等;另一方面,農業院校還可聘請校外創業實踐者、創業校友、經營管理專家、農林技術專家等擔任兼職教師,形成一支專兼結合、多學科背景的高質量創業教育隊伍。在授課方式上,教師應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言討論,積極采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模擬訓練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機會識別、融資、商務談判、團隊激勵等創業技能。
5.營造濃厚的創業氛圍,宣傳農業領域創業政策和資訊。
在當前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大背景下,營造濃厚的創業氛圍,鼓勵、扶持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業具有重要意義。農業院校應利用校報、廣播站、宣傳欄、網絡等加大創業宣傳力度,宣傳國家、地方關于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和惠農政策及當前就業形勢,并在學校醒目位置制作農村基層創業優惠政策專欄,發放宣傳材料到學生宿舍,使各項創業優惠政策深入人心。每年舉辦農村基層創業計劃大賽、農業知識技能大賽、服務“三農”演講比賽等主題活動,培養學生學農、愛農意識。建立農業院校創業網站,設置有關政策法規、創業培訓、創業基地、創業指南、創業風采、創業快訊等板塊,宣傳大學生基層創業的優惠政策、資訊、創業典型、創業知識及經驗等。對在農村或農業領域創業成功的企業,作為典型,廣泛宣傳。
作者:鐘強單位:華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