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性學習的初中生物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案例反思創設優質、高效的生物課堂是生物教學永恒的追求.通過以上兩節課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兩位教者在課前都做了精心的準備,潛心的設計.然而通過教學實踐,這兩節課在教學效果上還是有差異的.如何真正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呢?筆者認為,課前必須要“洗課”.就是選擇和篩選.需要“洗”去什么?如何“洗”?下面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淺談如何洗課.
一、“洗”出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前提和關鍵,也是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在教學中起導向作用.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首先應結合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制定出符合教學內容、符合學情的課時教學目標,即在每節課中,應明確具體知識目標在了解、理解和應用水平上的要求;應明確對學生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應達到何種程度.例如在“植物的開花和結果(第一課時)”一節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制定三維目標:知識目標:(1)識記花的基本結構,知道各部分的功能,明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2)學會解剖和觀察花的基本結構的方法.(3)通過學習“花的結構及其主要功能”,學生樹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能力目標:(1)通過解剖、觀察和探究花的基本結構,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及探究精神.(2)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和創新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2)培養學生熱愛花、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及學習生物學的興趣.目標確定后,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手段和方法.
二、“洗”出有效的教學設計
有效的教學設計應是實現了預設目標的課、是學生愿意學的課(形式和內容是學生感興趣的)、是有內容學的課(有意義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基于教學目標、學生主體、學習內容這三個方面.筆者在教學植物的開花和結果(第一課時)是這樣設計的:以花的美為本節課的主線,以期培養學生熱愛花、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及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學環節:欣賞花(花的形態美)———認識花(花的結構美)———探究花(花的功能美).這樣設計層次分明、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學習“花的結構及其主要功能”,學生樹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在學習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這一重點知識時設計了一個探究性學習活動(探究花———花的功能美)———某生物興趣小組為了探究“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實驗方案】在同一株豌豆上選甲、乙、丙三朵豌豆花,在開花時去掉甲花的雌蕊,去掉乙花的雄蕊,丙花完好,三朵花都套上透明的塑料袋.結果甲花不能結出果實,乙花不能結出果實,丙花能結出果實.從以上設計可以看出:(1)探究性學習模式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方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2)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簡單的問題由學生自己總結獲得,可以集中精力,突破重點難點知識,時間利用分配更為合理,特別是學生參加了知識的發現、探索和獲得過程,對知識的感知、理解、記憶會更加深刻.(3)有利于學生情感交流和個性發展,在探究的氛圍中,學生積極、主動、放松,大腦處于活躍狀態,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表達能力都有所發展,經常有成功的激勵,其自主學習的動力大大增強.在這樣的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里,作為教育者,我們有責任不斷進行教育改革,不斷研究教育規律,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他們主動發展,積極進取,成為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本領的人才,這是我們始終不變的追求,“探究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實施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具體策略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運用中不斷探索、總結和完善。
作者:潘仕龍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陸郎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