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德育課現狀與改革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為增強高校德育課程的實效性、說服力和吸引力,我們立足于四川西北部,從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教育方式、考核方式和實踐環節這些現狀入手,總結影響教學實效性的現實問題,多角度、探索性地闡述了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思路以及提高教學實效性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現狀;改革探索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這是該文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戰略定位。同時,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明確定位,強調高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位。2013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是十八大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科建設提出的新的指導思想,并且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加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新要求。由此可見,黨中央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極為重視。
(一)四川地區致力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成績斐然四川西北部地區的高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指導下,尤為重視德育課程教育及其學科建設并取得了成效性發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學科由弱小到強大,在諸多學科門類中特色明顯,學科體系逐步完善。該學科為黨和國家培養了大量素質過硬、專業知識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管理與教育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二)四川西北部地區德育重教化,效果不佳1.德育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我們的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以“05方案”實施為主要標志的全新課程體系,主要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四門必修課程,同時開設《形式與政策》課程等選修課程。課程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理論性過強,對社會發展以及學生思想實際重視不夠等弊端,且存在課程之間或一門課程當中在不同時間重復設置某項內容。例如:對法律知識這一塊內容,中學階段強調的具體的法律規范,大學階段再次重現;道德部分應集中講完,而不是分散在不同章節。另外,川西北地區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作為知識傳授的一部分被納入教學體系,強調統一教材、統一教學計劃、統一教案、統一課件,導致教師課堂發揮性不強。2.采用傳統的單項灌輸式教育方式。傳統的德育教育是指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單向的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川西北地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大都采用兩個班級合班的方式進行教學,屬于大課堂,學生課堂參與率較低,蒙混過關現象較嚴重。思想道德教育的計劃性、目的性取代了學生們的主體性,教師們把教化之道變成了理論教學,教學方法很單一。在教學語言的運用上,大部分教師使用概念化、學術式的理性語言,這種說教方式使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弱化了感染力,結果是失去了思想教育應有的活力,因而也就失去了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毋庸諱言,川西北地區的高校德育工作已顯得蒼白無力,無法在后現代文化的遭遇中,去面對思想性較強的學生,找不到有效的切入點。傳統德育模式過分強調理性的色彩,強調單向灌輸,學生們處于被動、被控制的處境,缺乏主動性,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平等,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需求,導致德育的內容和形式都趨于單調、刻板。教師在課堂上缺乏對現實問題的具體闡釋,導致學生疏遠了德育課。3.考核方式陳舊,缺乏地方特色。長久以來,川西北地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期末用閉卷考試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期末試題一般分為本科和專科兩個層次,教師按照各高校考試大綱出題,考試題型大多為單選題、多選題、名詞解釋或辨析題、綜合論述題,總分100分,從期末試卷分析上的數據來看,這種形式的考試成績并不理想,60~70這種低分段的學生居多,高分的學生微乎其微。學生們僅僅把這一類思想政治理論課看成考試科目而已,不能真正感知它的時效性、有用性的存在。近年來,川西北地區有少數高校為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膽嘗試考核方式改革,實行開卷考試+閉卷考試,半開半閉的考核形式對于提高學習興趣,成效甚微。4.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環節薄弱,使學生思想道德認識與思想道德實踐脫節。川西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要方式是課堂理論的講授,社會實踐這一塊則顯得薄弱貧瘠,而實踐活動具有幫助大學生把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素質的重要功能,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該地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目前只流于形式,沒有真正落實,有的學校一年中帶部分學生去博物館或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一次就算完成實踐教學任務,有的學校直接給學生印發一本實踐手冊,基本內容大致為讀書筆記、社會調查、班級主題活動等等,由學生課余完成,期末打分就完成實踐內容,還有的學校組織學生參加一次公益活動,用照片和視頻記錄活動過程。這樣教學模式造成了德育意識與德育實踐脫節,主要原因是班級過于龐大,不利于安排學生社會實踐,學生們不能親身經歷實踐內容,只有少數學生是社會實踐項目的組織者、實施者,其他都是觀望者,沒有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學生們對老師局限在課堂上的主題活動內容由于操作性不強也無動于衷,對教師布置在課余時間的社會調查項目由于教師無法監控,小組成員過多而消極怠工,實踐效果不顯著。
二、綜合改革,多管齊下,營造德育新氣象
(一)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德育中的指導性作用德育教育必須注意它的傳播方式,尋找有效的文化載體。赤裸裸的真理有時難以被學生接受,只有將德育具體化、生活化、文化化,并通過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平等的網絡虛擬文化平臺、高校校紀校風等載體,抽象的理論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有效的傳遞,并且可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是指導德育建設的理論,也是我們宣傳的綱領和重點。加強和改進德育,最根本的是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最基礎的工作是用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教育學生。要使這種理論武裝工作有成效,必須大力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和基本原理,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努力對當前亟須進行理論引導說明的突出問題,做出科學的、有說服力的解釋和說明,充分發揮馬克思理論在德育中的主旋律的作用。為此,我們應該科學生動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引導學生不斷克服和抵制錯誤的、腐蝕落后思想的影響和侵蝕。首先,我們要讓學生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具進的屬性,它會隨著實踐變化而變化,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其次,將科學理論的學習與解答學生現實中提出的重大問題結合起來,幫助其解決疑惑,以人為本,力求創新。再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內容,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提高自己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隊伍的師德師風教育葉圣陶老先生明確提出:做老師是為人也為己的事業,做老師要有理想主義情懷。教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養成。在高校日益商業化和技術化傾向的現實面前,思政教師自身素質顯得尤為重要。思政教師不僅是道德規范的傳播者,更應該是道德準則的踐行者,肩負者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應該是一個品行高尚的人。思政教師應該從多方面具體提升自己的素養。首先,思政教師應堅守高尚的職業道德。青年教師應該克服自身困難,全身心投入到教學科研工作中,以敬業樂業的精神、較高的學識水平和良好的師德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既要有腳踏實地、忠于職守的工作態度,又要具有為人師表、追求真理、與時俱進的品格,還要有淡泊明志、甘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學識為廣度,以人格為高度,努力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真正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其次,教師應注重對德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教育家盧梭說,千萬不要干巴巴地同年青人講什么理論。如果想讓要使他們懂得你所講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種東西去標示它,應當使思想的語言通過他們的心,才能為他們所了解。德育不是單純的理論灌輸,沒有情感體驗和內心認同的道德意識,對學生們的約束和指導是有限的,我們必須找出符合學生生命成長訴求的規律。因此,教師要從文化入手,注重德育的感染性、激勵性、滲透性和動力性,這就要求我們站在德育文化的高度,把傳統德育教育的歷史和現實進行比較審視,把我們的工作目標與莘莘學子的具體需求有機結合起來,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傳道者,而是學生成長路上的陪伴者和同行者。再次,課堂上為提高學生抬頭率,教師除了利用現代多媒體引導學生在娛樂中學習,更應該注重講授效果,不能嘩眾取寵。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詩化語言,增強教育感染力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應該摒棄那些概念、特征等僵化刻板的理性語言,代之以生動、活潑、富于藝術感染力的詩化語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恰當使用詩化語言,有以下積極意義:首先,詩化語言可以增強教育說服力。藝術本于真,詩化語言強化了教育的理論力量。有人在講理想時,是這樣詮釋它的:理想是人對未來生活的赤誠寄托和對生命價值的超現實追求,是行動著的肉體生命之精神支柱與導向。崇高的理想,能使人在艱辛的求學生活和將來的職業生涯中保持一種高昂的偉岸,永不氣餒的精神狀態,使之于平淡的生活中呈現出恢宏,于坎坷的磨難中展現出豪邁。這位老師用詩一樣的語言解釋了理想的含義。鏗鏘的話語,澎湃的激情,使人深受感染。其次,詩化語言不落俗套。傳統的思政教育課堂是枯燥冗長的,然而教師詩一般的語言,讓人耳目一新,充滿意境。再次,詩化語言展現了德育的超越。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種超前性的文化,它以未來為導向,為生活提供思想,走在社會生活的前面,詩化語言具備這樣的特征,讓人倍受鼓舞。
(四)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恩格斯曾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們: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也強調讀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善于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和解決遇到的問題,要充分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和現實的確切真實,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理論聯系實際,實實在在地做事情。十八大報告中報告多處提出要加強責任感教育,其中對學校教育提出的要求是“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思想教育要反映社會生活實踐的豐富性,脫離社會實踐的豐富性就顯得蒼白。而且思想教育本身是為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服務的,因此,我們要注重把思想教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去。然而,川西北地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時中約占三分之一的實踐教學基本上還是“鳥籠”狀態,為激發學生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我們可以作以下三方面的嘗試:首先,在單班授課的前提下,高校應該積極配合任課教師批準學生走出教室,深入到與教學主題相關聯的各單位、各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進行調查研究,如參觀科技館、博物館、展覽館、工廠等,并讓他們以問卷或采訪的形式進行,事后要求各實踐小組用多媒體或者DV視頻在課堂上交流和共享,這樣的方式不但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而且能鍛煉膽量,調動學生的內在潛能,增強情感認識,使外部教育產生內化作用。其次,任課教師在實踐教學部分要制定一個詳細的課程表并表明課時數量,做到每講完一個專題就配以規定的活動內容,比如講完愛國主義就去博物館參觀調查,講完人生價值觀就組織一場報告會,請成功企業家或大學生創業標兵現場和同學們交流互動等等,根據學生們在活動中的表現,教師分類細化評分并記入期末成績。再次,開展校外實踐活動,高校應積極支持并配備一定數量的活動經費,這是有效落實實踐活動的前提條件。
三、結束語:
對于四川西北部地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課程設置、教育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實踐環節出現的問題,我們必須多管其下,全方位無死角采取符合我們本地資源生源多種方式,對癥下藥,解決長久以來困擾我們思想教育者的各種問題,尤其是思想教育者對教育的深刻認識,我們不能以一個權威者的姿態對待學生,而是要具備服務學生,服務社會的活力教育意識。相信,在我們的用心改進的努力下,我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充分發揮學生們的思想生成性和創造性,從而讓學生們真正喜歡我們的政治理論課。
參考文獻:
[1]陳锫.實踐中的任務型教學:現狀與展望[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2]呂志,黃紫華.面向社會,實踐育人—高校政治思想理論課實踐教學探索[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3]張妮妮,陳永勝.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新模式探討[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4]高璐“.05方案”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研究綜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
[5]顧海良.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略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9).
[6]白琳.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必須處理好的幾對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7).
[7]尹立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主要障礙分析[J].科技信息,2012,(5).
[8]張耀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測評發展新趨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9]顧海良“.斯諾命題”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10,(6):10.
[10]曹春梅,鄭永廷.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及當代價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發展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
[11]王仕民.德育文化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黃正妍 單位:綿陽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