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以教促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全日制義務數學課程標準》中要求: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發展固然因人而異,但學生的學習如果僅僅憑借數學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是不夠的,還要打開學生思維的閥門,激發其探究的興趣,讓他們的數學學習從課堂延展到課后,這樣用老師的“教”促進學生的“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以教促學”?筆者在實踐中有如下思考。
一、加強生活中數學知識的滲透,促進學生將數學學
習延伸到生活中數學來源于生活。學生在不斷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發現,數學的影子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如,鐘表的知識、位置與方向、重量單位的計量、人民幣的認識與使用……數學與生活真正是息息相關。這樣的發現會令學生驚喜或者興奮,或許會因為知識的生活化而對數學產生較大的興趣。如果教師在教學此類內容時,能抓住契機加以引導,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學生不能僅滿足于掌握書本上的內容,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開展多角度、深層次的了解和鉆研,這樣讓知識變得豐富而多元化。例如,在學習“千克和克”這一重量計量單位時,筆者帶來一些實物在課堂上進行實際稱量。學生對這一環節很感興趣,都爭著來稱一稱,掂一掂,感受不同物體的重量。于是,筆者鼓勵學生利用課后的時間去超市調查不同物體的重量,感受它們輕重的差別。學生在調查時有了直觀的感受,增加了對重量感覺的體驗。筆者還要求他們將調查的結果在班級里交流,這更擴大了學生的認知面,讓他們確確實實地體會并掌握到了這些知識。此外,讓筆者出乎意料的是,有個同學甚至記錄下了還沒有學過的“噸”,并自己查資料了解了這個重量單位的相關內容,這更是意外的收獲了。
二、厘清數學知識的疊進關系,促進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
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是環環相扣,逐層遞進的。因為遵循著“由淺入深,由簡入繁”的原則,教材中前后的知識點必然有著隱性的聯系,如在學習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時,先從最簡單的長方形、正方形面積開始教學,進而逐步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再轉化成三角形、梯形……又如,教學小數除法時,只要先將除數轉化為整數,再沿用以前學過的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即可。類似的這種聯系還有很多,在教學時如果能夠將此類相關聯的知識點進行系統講解,由此及彼,由一及十,適當回顧,因勢利導,那么必將對學生更深入、更系統地掌握知識有極大的好處。
比如,在教學“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中,筆者先讓學生練習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學生能很快算出答案,然后筆者直接出示整百數乘一位數的例子,學生由之前的計算經驗也能順利地得出答案。再如,在教學“圓柱體的體積”時,可引導學生回顧一下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體積的計算都可以歸納成體積=底面積×高,那么圓柱體的體積計算是否也可以用此方法呢?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到底是否與長方體、正方體的方法一樣呢?學生可以先猜測再驗證,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學生會對結論印象更加深刻,理解得也更到位。在接下來教學圓錐體的體積計算的內容,又可以根據圓柱體與圓錐體之間的關系來引導學生思考、猜測,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這些知識內在的聯系。
三、啟發學生應用數學,促進學生將數學學習內容向更深處發展
學數學不是“光說不練”,數學的最終目的還是應用。在學生學習了數學知識之后,要喚起學生心中進一步鉆研知識的欲望,促使其“做數學、用數學”,讓數學學習向著更深處發展,這樣才能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真正提高數學素養。反之,如果只把數學學習停留在課堂上,停留在書本上,那就無異于“井底之蛙”了。在教學四年級的數學活動課“我們去春游”時,我先引導學生考慮春游的人數、景點的價格、乘坐的交通工具等主要因素之后,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制訂一個喜歡的春游方案,然后參與班級的“最佳方案評比”。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利用雙休日時間去景點詢問價格,擬定游玩的項目,選擇乘坐哪種交通工具較為方便節省,多次比較、計算后拿出自己滿意的方案。在調查、匯總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考慮諸多的數學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真正將所學到的數學知識作了很好的應用。
在數學教學中,實施要“以教促學”策略,可以幫助學生真正走進數學的內在,讓學生領會數學世界的魅力,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優化教學策略,創新教學思路,不斷展示數學學科獨特的內涵,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和價值,這樣的“教”才是高效的“教”,學生也才會樂于接受,學習才會更富實效,也才會引領學生走出盲人瞎馬的境地,讓數學課堂始終洋溢在快樂、高效的氛圍中。
作者:陳文靜 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