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心理學測驗技術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引進西方心理測驗的困惑
在大陸、香港和臺灣,主要的著名的心理測驗量表幾乎都是從西方引進、修訂的。這種情形在大陸尤甚。我們的人格評定、智力測驗、心理衛生評估等方面的量表幾乎全是國外引進修訂的。“量表熱”從20世紀80年代直到今日,并未“冷卻”多少;研究者修訂國外量表的熱情高漲;培訓班曾經遍及全國;像《韋氏智力測驗》這樣一些需要保密的重要測驗工具甚至出現了盜版。楊中芳等人曾對社會心理學方面使用量表的情況做過一些調查,發現大陸幾家心理學雜志的編輯部都曾提及、呈交的社會心理學論文中,幾乎全都是使用問卷調查法來收集資料,其中大多數是使用西方引進的量表;并對臺灣出版的《中華心理學刊》1976-1986年間發表的30篇社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報告作過統計,發現其中29篇使用問卷測驗作為工具。平均每個研究使用了2.62個量表;所使用的量表中,25%未經任何修訂直接翻譯于西方量表;42%經過修訂;4%是根據西方理論編制的量表;三者共計71%。[1](pp.212-214)
這種大量地引進、修訂國外量表,過分地依賴于國外量表的現象,已經引起了批評與反省。概括有關研究,以下幾點是值得深思的:
1.西方心理測驗的文化背景難以完全適合于中國人:其量表的編制,是對西方人的心理研究的結果。也就是說,當西方人編制量表時,對變量的選擇、解釋,是基于西方人的特點。而中國人與西方人在人格等心理特質上有很大不同,所以,西方的心理測驗很難完全適合于中國人。譬如人格測驗,如果完全是基于對中國人的研究,可以斷定,所選擇的人格變量肯定不會是卡特爾的16種因素(16PF),也不會是高夫的23種因素(CPI)。
2.中國人不適合于做西方人編制的心理測驗:楊國樞提出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國人在做心理測驗時,有著不可忽視的與西方人不同的反應心向或方式。其一,社會贊許心向;不是按照自己的真實情況,而是按照社會的期望作答;其二,默認心向:不是按照自己的真實情況作答,答“是”或“贊成”的傾向比答“否”或“不贊成”的傾向要強;其三,“中庸”心向:中國人受“中庸之道”的影響,往往傾向于選擇折衷的、中間的答案;其四,避免反應:能不回答則盡量不回答。所以,西方的量表用于中國人時,肯定存在不少問題。[2]中國被試在做測驗時,所面臨的是一種矛盾困境。此外,中國人習慣于向親朋好友傾訴衷腸,而不習慣于對陌生人、外界、公眾披露、評價自己;不真實回答的傾向較大。中國人有較強的“社會取向”,從眾性很強,在問卷中傾向于選擇多數人可能回答的答案而不是真正自己的答案。所有這些,無疑會嚴重影響到測驗結果,難以真正解釋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
3.中國被試在接受心理測驗時的“外國線索”效應。楊國樞和彭邁克發現,香港中英文雙語訓練的學生,在做英文問卷時,比做中文問卷更能與中國文化認同。他們稱此為“民族自我肯定心向”。[3]但在后來的研究中,又發現中國被試有時顯示“民族自我肯定心向”,有時又出現相反的“民族自我妥協心向”,即指在用英文回答問卷時,有時也有向西方價值觀靠攏的現象。[4]在另一個研究中,Bond發現被試在做同一份問卷時,會視題目所牽涉兩個文化價值體系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標準回答。表明被試對原量表所屬國家的文化愈了解,回答時造成的偏差愈大。也就是說,中國被試對量表的“外國線索”頗為敏感,并會因此而改變其反應。[5]所以,一味照搬外國量表,其弊病很多。
在心理學中,問卷測驗技術對我們來說最為常見,因為從人格測驗到臨床心理測驗,大都采用問卷技術。投射測驗技術雖然在國外曾經盛極一時,但在國內卻仍屬鮮見。情境測驗技術是繼問卷測驗、投射測驗之后,伴隨著評價中心技術(AssessmentCenter)而興盛起來的新技術,國內現在亦有引進與探索。如此三大技術,孰優孰劣?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三大技術在中國的應用,是何種現狀與局面?本文試作一番評論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