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典園林的傳承與創新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我國古典園林的傳承與創新,一直是中國園林人不能回避的天然使命。如今,社會日益重視生態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這樣的追求就顯得更加迫切了。該文從認識、理解、實踐等多個角度,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和要求,闡述了目前學界和業界在傳承與創新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方面取得的成就,并進一步提出了當代景觀設計師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生態文明;中國古典園林;園林景觀;傳承;創新
引言
作為世界三大造園體系之一,中國古典園林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國人的生活志趣與審美傾向,同時也深刻影響著周邊區域,乃至于直接啟發了大洋彼岸的英國自然園林,對于整個現代園林的發展有著間接卻深遠的影響。甚至到了現代,中國古典園林與建筑的建造思想也影響了西方建筑大師,如弗蘭克•勞埃德•萊特與伍重等人的設計實踐工作[1]。進入21世紀,“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等理念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尤其在中共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以及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關于“城鎮建設,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論述提出后,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了時代的主旋律。對于當代設計師來說,如何在滿足人們對設計對象的功能需求的同時,對古典園林技藝進行傳承與創新,就成為一個刻不容緩,需要積極探索的問題了。本文主要結合文獻和實際案例,論述繼承與發展中國古典園林技藝的路徑。
1中國古典園林技藝傳承與創新所面臨的問題
俄國思想家普列漢諾夫曾說,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精神本性決定的,它的精神本性是由民族的境況造成的,而它的境況歸根到底是受生產力狀況和生產關系所制約的[2]。可見,要想更好地傳承中國古典園林文化,并且有所創造,就必須對園林藝術所賴以生成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明確不同時代文化、不同地域特色等對園林藝術的影響,從而找到創新的方向。
1.1知識結構和審美情趣差異
特定時代由于政治、經濟、文化各異,人們的欣賞情趣也就自有不同。中國古代園林大多服務于處在當時社會上層的士大夫階層,造園主導者也多具有深厚的文化素養,故而古代園林具有濃烈的追求雅致與恬淡的審美情趣,與當時流行的山水寫意詩詞繪畫互為表里,存在著很大程度的文本互釋現象。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們的信息渠道、知識結構更趨多元化,審美傾向也往往大異其趣。這就需要設計師更加細化目標使用者群體,比如針對不同年齡、不同社群等做相應的設計工作。
1.2社會結構與經濟水平差異
通過對古典園林史的了解,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在中國古代園林中,宅園、宮苑園林、衙署園林等不對大眾開放的園林所占的比例是遠遠高于公共園林的[3]。故而在古代園林的建造中,造園者更多考慮到的是少數人、長時間留憩的游者情況,然后針對這樣的游覽模式做出種種安排。然而這樣的造園模式在當下必須做出重大調整,例如,現今作為公共景觀開放的古典園林,就經常性地出現人滿為患、擁擠不堪的問題。近代以來,隨著社會結構的劇變,公眾權利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伸張,讓更多人享受到均等的園林體驗就成了當代景觀設計師的責任。園林景觀需要容納的游賞者的數量也就大大提升,如何安排如此數量龐大的人群,讓更多人更好地享受風景園林帶來的樂趣,就是擺在設計師面前的新問題。此外,人數的增多,也勢必使得游覽模式發生改變,比如,從長時間停留向動態游覽的轉變是不可避免的,這一點,也是需要設計師加以考量的。
1.3文化沿襲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不斷改善,國家也日益強盛,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與此同時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地位也有了顯著的提升,基于這樣的背景,現代國人對園林游樂等也就有了新的訴求,需要設計師的積極響應。一方面,隨著國家的崛起與民族文化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可貴與可愛之處,文化意識的提高則需要更多優秀的具有古典園林文化底蘊的作品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追求。同時,經濟高速發展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諸多“副作用”,其中最突出的,無疑就是自然環境的惡化,更多的人認識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對美好環境的追求也越來越迫切,這一點,恰恰切合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古典園林建設和傳承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在重塑綠水青山的工作中,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1.4模仿對象的拓展
近年來,學界普遍認為,對于經過人類主動創造的美學的自然,即“第三自然”,東西方景觀設計所模仿的主題對象是存在差異的。以中國古典園林為代表的東方造園體系所模仿的目標主要以未經人類活動影響的原始自然環境為主,亦即所謂的“第一自然”,而西方世界的古代園林則以人類農業活動所改造的“第二自然”為主,譬如法國規則園林對農耕阡陌的模擬與英國自然風景園大受本國發達畜牧業影響等事實,都是上述觀點的證明[4]。隨著時代的進步,歷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帶給了自然環境重大變化。譬如以工業活動后產生的,自然環境受到破壞后的棕地(brownfieldsite)為代表的“第四自然”,在自然中的比例越來越大,也越來越不能忽視。在這樣的場地上進行設計實踐,對既成事實進行呼應,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也是進行傳統園林傳承創新不容缺失的組成部分。
2中國古典園林技藝傳承創新路徑分析
2.1古典園林藝術是技藝與文化的結晶
由于中國古典園林富于深厚的歷史文化,設計師必須對這一領域進行深透的鉆研。而古典園林因涉及范圍廣泛,就要求學習者不僅要對園林本身有充分了解,除需對《園冶》《長物志》《閑情偶寄》等相關專業典籍諳熟于心,同時也需要充分理解古典園林藝術的“文化自然”,即我國各時代富于特色的傳統文化,正所謂“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否則就難免會有東施效顰的現象出現。九十年代出所謂“奪回古都風貌”,實則亂加大屋頂的鬧劇,就是一個離現在不遠的反面教材。
2.2融匯中西現代先進園林技藝
(1)空間概念。現代建筑與園林建設首先要探討的就是空間問題,目前已經在這一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成果。中國設計師從近代以來就注重借鑒西方最新科學技術來分析解決我國特有的問題。而中國古典園林玄妙、富于變化的空間組織模式也無疑是研究的絕佳對象,以彭一剛先生《中國古典園林分析》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古典園林研究成果,使設計師深刻得以認識古典園林藝術,從而廣泛地影響著新時代古典園林的設計實踐[5]。(2)“意境”概念。由于我國古代文人造園風氣的極大盛行,文學創作中對于“意境”的追求就自然地被帶入了造園實踐中,可以說,正是這種難以名狀的“意境”,使得中國古典園林優于其他地區景觀的營造,顯得與眾不同,卓爾不群。然而對于現代人來說,古籍中吉光片羽的對意境的表達難以捉摸和加以運用。有鑒于此,就需要用現代語言來表述古典園林中“意境”,對此,北大董豫贛先生《化境八章》[6]等著作值得參考。(3)“句法”概念。可以將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句法”研究范式引入古典園林空間研究,帶給人們新的視角,有助于拓展與加深現代設計師對古典園林的理性認識[7-9]。
3案例分析
以下將對比分析幾個不同地域、不同時期帶有演進脈絡的園林實例,分述它們對我國古典園林進行傳承與創新的特色。
3.1嶺南地區的造園實踐
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嶺南地區的造園活動自古以來就帶有海洋文化的種種特征,與外部文化的積極交流就是它的一大特色。也正是由于地域的特殊,使得嶺南園林變得與眾不同,對于日益國際化的當代古典園林傳承與創新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0]。研究中,我們發現該地區古典園林傳承對于新事物始終保持開放和選擇性吸收的態度,因而園林實踐是逐漸變化的。古代嶺南地區的造園活動對于東西方構園要素的態度是包容的,往往會出現不同造園體系的構筑物同時出現在一個庭院的情況,例如廣州西關逢源北街84號的陳廉仲故居(今廣州荔灣區博物館)采用的是西式古典水閣與本土水石庭相搭配的特殊形式[11](圖1)。以開平立園為代表的一系列五邑僑鄉碉樓及其庭院中廣泛使用的是西方柱式與構件[12]。略顯生硬與流于表面,缺乏對信息的有機消化與處理,從這個角度看,又顯得不足為訓。而在現代嶺南地區的造園實踐中,設計師對于中西文化的理解顯然更深入,手法也更成熟。經過對地域特色、傳統文化與時代訴求的綜合考慮,多有如白云賓館、礦泉別墅等佳構。在這些園林中,古典園林的意蘊表露無遺,而構園手法與材料運用則又多有新意,可謂在傳統與現代間做出了很好的處理[13]。在王受之主持建設的萬科第五園中,“骨子里的中國情結”一直是其宣傳的中心。從“第五園”的命名開始就表達了對代表古典園林文化的“廣州四大名園”(余蔭園、佛山梁園、東莞可園、順德清暉園)的呼應。一方面,該景觀所依托的是現代社會特有的居住社區模式,但同時卻又從氣質上描摹了古典園林獨有的雅致韻味,在題材上進一步擴展了古典園林的覆蓋范圍[14]。
3.2海派的建筑景觀創見
一直以來,以同濟大學為代表的海派建筑都以求新求變著稱,在其多年“現代鄉土建筑”實踐中,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由馮繼忠先生主持設計的方塔園可以看作是海派設計師對古典園林傳承的典范。在景觀空間布置與配套建筑設計中,設計者創造性地采用了現代化的平面構成手法,結合經濟與鄉土因素采用竹材作為主要的表述語匯(圖2),在當時當地,以一種全新的手法,表現了古典園林的意境,可謂高明。其后,同樣出身同濟的葛如亮先生在靈棲習習山莊的設計過程中,使用傳統的設計語言,卻營造出了前所未見的“長尾巴”屋頂(圖3、圖4),充分結合地形,營造出了富于古韻的現代空間[16]。通過上述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對于場地與時代的關懷,是有志于傳承古典園林者必須多加注意的。而正是由于一代代設計師對古典園林藝術、古代文化和中西先進技術的深刻理解與實踐,才有了如今古典園林對時代的呼應,完成了自我的進化。
4結語
中國風景園林學是不斷吸收前代和域外文化和技藝的學科,我們相信,只要緊扣時代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明確細化使用者的需求,充分尊重場地本身,善于向歷史學習,善于利用一切優秀的理論與技術,在今后的實踐中,中國古典園林技藝一定會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
作者:宋君 雷平 單位: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