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業經濟發展與投資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我國工業經濟運行總體態勢分析
(一)從規???,工業規模持續擴大,第一制造大國地位繼續保持近年來,我國工業規模持續增長,2010年工業增加值達到16.2萬億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十二五”以來,工業規模持續擴大,工業增加值由“十一五”末的“16.2萬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22.8萬億元,年均增長8.9%;主營業務收入由69.8萬億元增加到109.46萬億元,年均增長11.9%;利潤總額由5.3萬億元增加到6.5萬億元,年均增加5.1%?!边M入2015年,全國工業規模繼續保持了不斷擴大的發展態勢,1~5月我國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41.9萬億元,利潤總額達到2.25萬億元,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
(二)從增速看,整體呈現回落態從經濟發展規律和各國經驗來看,發展中經濟體在經歷一個較長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后,終將轉入中速增長階段,這一時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關鍵。/賽迪智庫黃玉潔趙蕓蕓邵立國王厚芹/我國工業經濟發展與投資分析勢,今年二季度開始微幅反彈近年來,我國工業增速持續回落。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下降,2012~2013年月度增速幾乎都保持在9%以上,進入2014年,工業增加值月度增幅基本都在9%以下,尤其是2014年9月以來,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加速下降,2015年3月降到歷史低點,同比增長僅為5.6%。進入二季度,隨著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穩增長政策的制定實施,我國工業經濟得到有效提振,極大地遏制了工業增速下滑,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開始微幅反彈,4月和5月分別比前一個月增加0.3個和0.2個百分點,同比增長分別達到5.9%和6.1%。我國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表現出與工業增加值相似的發展態勢,自2014年1~9月跌破8%的增速后,主營業務收入增速持續低迷,尤其是2015年1~5月,主營業務收入僅增長1.3%。
(三)從投資看,累計投資增速持續回落,投資結構不斷優化近年來,我國工業投資總體規模持續擴大,但增速呈現持續下滑態勢。2013年月度同比增速平均為17.2%,其中2013年1~10月增速達到近期峰值,為18.3%,2013年11月以來,工業投資增速開始下滑,尤其是進入2014年以來,工業投資月度增速同比增長都在15%以下,2015年二季度增速更是下降到個位數,1~5月份工業投資為7.0萬億元,同比增長9.7%,同比回落4.3個百分點,比1~4月回落0.2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增速雖然持續下滑,但投資的產業結構繼續改善。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1~5月份,我國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13.3%,比工業投資增速高3.6個百分點,而高耗能制造業投資增長僅為5.1%,比工業投資增速低4.6個百分點。在工業投資增長的帶動下,高技術產業實現較快增長,成為支撐工業增長的重要力量,今年5月,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比同期整個工業高3.2個百分點。
(四)從效益看,質量效益依然堪憂,利潤開始有所回升多年來,我國工業增加值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10年以來下降尤為明顯,到2014年,該指標僅為20.8%,低于美、英、日等發達國家平均水平10~15個百分點,較2001年下降8.9個百分點。從工業利潤看,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47萬億元,同比增長3.3%。進入2015年,工業企業利潤出現負增速,1~2月增速同比下降4.2%,自3月起,利潤增速有所回升,1~5月份利潤總額達到2.25萬億元,同比下降0.8%,降幅較1~4月份收窄0.5個百分點,其中5月份利潤總額同比增長0.6%,繼續延續了4月份緩慢增長的態勢。從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看,該指標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態勢,基本保持在5%左右,進入2015年,該指標呈現低位運行態勢,尤其是1~2月,該指標首次跌破5%,達到4.9%,但是,自3月起,該指標開始回升,1~5月回升至5.38%。
(五)從區域看,東部地區仍是工業主力,中西部地區比重不斷提高從各地區占全國工業比重看,東部地區仍是我國工業的主力軍。2014年,東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和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55.1%和62.1%,中部地區所占比重分別為25.5%和23.9%,西部地區分別占19.4%和14.0%。從發展趨勢看,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占全國的比重不斷上升。以工業增加值為例,東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占比由2010年的57.5%下降到2014年的55.1%,下降了2.4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則分別由24.7%和17.8%上升到25.5%和19.4%,分別上升了0.8個和1.6個百分點。
二、重點工業行業經濟走勢分析——機械行業
“十二五”以來,機械工業運行困難明顯增多,轉變增長方式的壓力加大。2014年,機械工業實現利潤15611億元,同比增長11.2%,增幅同比回落4.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低于上年同期6.4個百分點。2015年以來,機械工業延續了去年持續回落的態勢。據統計,1~4月份機械工業累計增加值增速為5.8%,低于去年同期5.7個百分,也低于去年全年4.2個百分點;低于同期全國工業0.4個百分點,同時低于同期制造業1.2個百分點。價格方面,機械工業產品價格同比繼續下降。2015年1~4月,機械工業產品累計價格同比下降1.0%,累計價格已連續40個月同比下降。投資方面,2015年1~4月份,機械工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253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分別低于全社會和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3.6和1.5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回落了5.8個百分點,增速在連續三年回落的基礎上繼續回落。受上一年基數相對較高影響,機械行業下行趨勢將會延續,如何發揮市場機制,促進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爭取更多市場份額,將成為未來機械行業的重要發展路徑。
三、我國工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受制于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和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工業經濟發展形勢嚴峻,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顯現。
(一)內生增長動力不足,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從國際來看,世界經濟仍處于危機后的深度調整之中,經濟復蘇比較緩慢。從國內來看,當前我國正處在“三期”疊加的關鍵階段,提速換擋的壓力和結構調整的陣痛相互交織,處在新舊動力轉接的關鍵階段,但由于新動力的體量比較小,短期內難以彌補傳統動力消退帶來的影響,導致整個國民經濟存在下行壓力。反映到工業上,今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低于GDP增速0.6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降低2.3個百分點,跌落至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水平;其中,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5.6%,比1~2月回落1.2個百分點,為近一年來的最低水平。
(二)企業創新能力不高,產業深陷低端困局近年來,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不斷提高,2013年總額達到11846.6億元,比上年增長15%;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08%。但是從工業來看,企業創新投入仍然不高,創新產出明顯不強。據統計,我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為1.1%,高技術產業研發經費占制造業研發經費的比重為26.3%,遠低于美國、日本、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的水平。從發明專利來看,國內維持時間十年以上的發明專利僅有5.5%,而國外維持十年以上的達到26.1%;從數量上看,國外在華維持十年以上的有效發明專利數量達到10.5萬件,是國內的近四倍。從發展方式上看,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依靠技術引進和模仿制造,在大規模投資基礎上快速形成了龐大的生產能力,但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也導致了關鍵核心技術依賴進口、產業鏈長期深陷在產業價值鏈低端的困局。
(三)工業產能過剩嚴重,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在外部需求持續萎縮、國內經濟增速持續回落的雙重影響下,當前我國一些行業出現嚴重產能過剩,部分行業處在行業性整體虧損狀態。官方數據顯示,2012年底,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于國際上產能利用率應該超過80%~85%的合理幅度。另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統計,煉油、尿素、磷肥、聚氯乙烯、氯堿、純堿、電石等傳統行業過剩程度十分嚴重,已嚴重影響了行業的盈利情況,如尿素行業2013年利潤率僅為2.31%;氟化氫行業產能利用率預計今年可達到54%,比2013年有所提高,但仍處于極度過剩狀態。此外,部分新興產業如多晶硅、風電設備、新材料等行業也存在高產能、高庫存、高成本、低需求、低價格、低效益的問題。盡管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快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也取得了積極成效,但總體來看任務依然艱巨。
(四)要素成本不斷攀升,企業經營困難加劇近年來,能源資源、勞動力、土地等成本快速上升,長期支撐工業發展的要素供給條件發生明顯變化。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14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占到全部人口的10.1%,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3個百分點。根據聯合國的預測,我國人口總規模將在2030年達到頂峰,約為14.62億,而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將于2015年前后達到頂峰,之后將逐漸減少。這意味著勞動力的供需形勢將發生變化,“人口紅利”將進入拐點期。同時,我國勞動力成本也在快速上升,當前越南的平均工資約每月1000元,印度大概是600元,而我國東部沿海已經達到了2500~3000元。在人口紅利消失、生產成本上升、全要素生產率偏低等供給層面的約束下,制造業企業依靠低成本輕易賺取高回報的優勢消失殆盡,生產經營難度進一步加大。
(五)生產方式較為粗放,效率效益整體不高長期以來,我國工業發展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資本積累,產業發展方式較為粗放,效率效益整體不高。據測算,近幾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率只有20%左右,與發達國家相差10~15個百分點;工業發展的創新動力不足,科技貢獻率約為50%,與發達國家相差20個百分點;2012年我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為15.2萬美元,與美國(37.0萬美元)、日本(30.5萬美元)、德國(30.4萬美元)相比嚴重落后;從中間投入貢獻系數來看,發達國家1個單位價值的中間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個單位或更多的新創造價值,而中國只能得到0.56個單位的新創造價值,價值創造能力相差巨大。從產業結構看,高產出、高附加值的高技術產業比重不足,低端產業比重偏高的產業結構限制了工業的產出效率。
四、促進我國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思考
當前工業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是長期因素與短期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也是我國工業經濟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增長以后,必須面對的問題。必須客觀認識,多措并舉,實現我國工業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一)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經濟發展規律和各國經驗來看,發展中經濟體在經歷一個較長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后,終將轉入中速增長階段,這一時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關鍵。從理論上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資本、勞動力、土地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從低附加值、低效率和高消耗的生產部門或產業環節向高附加值、高效率、低消耗的生產部門或產業環節轉移的過程。為實現這一目的,必須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加快推動制造業朝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化方向升級,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3D打印、智能電網、工業機器人、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引導新興產業盡快進入規模收益遞增的高速成長階段;另一方面,加快以信息化和管理創新為手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和附加值,為傳統產業注入新的發展動力和活力。
(二)不斷增強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是產業發展的持久動力和源泉。根據邁克爾•波特提出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一國經濟增長和競爭力的形成,都要經歷從要素驅動到投資驅動,進而到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的過程。當前,我國經濟總體上處于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的關鍵時期,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等高級生產要素成為工業增長和保持競爭力的關鍵驅動力。在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加快發展的背景下,必須加快推動我國工業企業不斷加快技術創新,一方面,要鼓勵工業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瞄準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開展產學研合作攻關,提升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基礎研究、前沿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的投入,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基礎。同時,要加強工業領域領軍人才、高技術人才、職業工人等的培養和引進,提高人才的創新能力。
(三)加快促進我國制造業“走出去”當前,隨著“一帶一路”等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深入實施,為我國制造業“走出去”提供了重大機遇。同時,經過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綜合實力位居世界前列,我國也具備了制造業“走出去”的基礎條件。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促進我國重大裝備和優勢產能“走出去”,實現互利共贏。對政府而言,應著力改善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的國際環境,通過加強投資指導、優化審批制度、簡化審批環節,為制造業“走出去”提供制度保障;特別是通過制定對外投資指導目錄,針對我國具有優勢和競爭力的高鐵、電力、通信、工程機械、船舶和海洋工程等重點領域,篩選與我國產業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強烈、合作條件和基礎好的國家作為重點投資目的地,增強“走出去”的成功率。對企業而言,應加強與海外企業的技術合作,通過并購、參股等形式,設立海外研發、制造、銷售網絡,形成全球布局,提高我國制造業的競爭力。
(四)激發民間資本投資工業的積極性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財富不斷積累和增加,社會富裕資金快速增長,民間資本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據統計,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總額是210.6億元;30年后的2008年,這一數字達到了21.4萬億元,增長了近1000倍;到2012年底,這一數字已達到40余萬億元,足見我國民間資本的巨大體量。當前,要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工業經濟,不斷激發民間資本的活力。一是努力消除對民營經濟的偏見,做到民間投資項目與政府投資項目一視同仁,積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二是制定并落實政策規范,切實降低民資準入門檻;三是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鼓勵國有商業銀行設立專門為小企業服務的信貸產品和機構,鼓勵民營企業或者行業商會成立民企融資擔保機構,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和建立產業投資基金等。
(五)營造公平高效規范的市場環境總理在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務管好,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把政府工作重點轉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世界銀行的全球2015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我國雖比上年上升3位,但在189個經濟體中仍排在第90位,主要原因還是各類行政審批等管制措施太多。今后,必須加快政府職能改革,進一步確立市場主體地位,為工業發展營造公平高效規范的競爭環境。一是進一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把該放的權放掉、把不該管的事交出,集中力量把該管的事管好、該服務的服務到位,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另一方面,積極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有利環境,全面清理各類阻礙因素,增強經濟發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作者:賽迪智庫 黃玉潔 趙蕓蕓 邵立國 王厚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