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教學中的綠色環保意識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環境是世界自然資源的寶庫,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我們努力創建一個舒心愜意的生活環境的同時,其實也在不自覺中加速破壞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不斷前進的步伐中,有很多都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取的。日益惡化的地球環境已使人們深深體會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護環境已經成了全世界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樹立環保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小學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環境教育應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將環境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讓環境教育在語文課上綻放異彩,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又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讓環保之花永駐孩子心田呢?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一、寓環保教育于教材感悟中
小學語文課程教材中的篇章無論是內容還是插圖都非常的美,既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贊美、也有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謳歌,這樣的篇章有很多,在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如詩如畫的大自然,通過氣氛的渲染、情境的創設,讓孩子們的心靈獲得美的體驗,進而激發出他們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情感。《海底世界》描繪了神奇美妙的海底世界。景色奇異、物產豐富,它將我們的視線轉向藍色的大海深處。《鳥的天堂》講述的獨木成林的大榕樹中棲息著成千上萬的白鶴、麻鶴、灰鶴和其它鳥雀。它們相互交替,儼然有序。白鶴、麻鶴早出晚歸,灰鶴則夜作晝息,構成了一個頗為壯觀的“鳥的世界”,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景……這些篇章猶如一幅幅迷人的畫卷,優美的語言,精彩的文辭,使人陶醉,令人遐想。仿佛讓人目睹著海底的奇異,吮吸著榕樹的清香,聆聽著百鳥的爭鳴,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帶來的心曠神怡。教學這些課文,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讀中感悟,不斷加深內心體驗,身臨其境,陶醉在課文描寫的自然境地中,并由此插上想象的翅膀,獲得愜意的審美享受。進而激發學生熱愛自然家園的殷實和美妙,并深切地感悟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植物和動物,相互依賴、缺一不可。
二、寓環保教育于教學拓展中
教師要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促進其環境意識的增強。一方面要在課堂上精于滲透,另一方面還應結合課文內容開展一些環保小活動,以此不斷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如在教學一年級教材《爺爺和小樹》后,我讓學生在家和父母同種一盆花。學完《哪座房子最漂亮》后,讓學生說說我們美麗的新校園應該怎樣愛護,并讓學生辦了以“我愛我的校園”為主題的手抄報。在學生們了解了《云雀的心愿》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寫寫自己的心愿。使學生在運用中學語文,在學語文中學習環保知識,從小事做起,愛護環境,保護生態。
三、寓環保教育于詞匯積累中
把環保教育貫穿滲透到詞匯積累教學中,這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從語匯教學中,培養學生愛護動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情感,進而思考人與動物,人與自然應該怎樣和諧相處,共同生存發展等問題。比如,在收集獅子、熊貓、大象老虎、猴子、鹿、蛇、狐貍、熊等有關動物的詞匯活動中,看到熊貓這一詞匯,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熊貓是僅生存在中國的瀕危動物之一,我國特別重視其保護,設立了專門的保護區。世界各國對老虎、大象等一些瀕臨滅絕的動物,也都采取了有效的保護措施。這樣的不斷學習和灌輸,潛移默化中喚醒了學生環保的意識,孩子們便會真心地希望那些生活在籠子里的動物放回自己的家園,自由自在地生活該是多么愜意呀!
四.寓環保教育于作文教學中
作文教學不但注重于方法、技巧的訓練,還應重視思想、環保的教育。在教學中,我經常播放有關祖國的大好河山、秀麗風光的視頻,以此激起孩子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從而提高環保的意識。另外,我還要求學生寫環保方面的小練筆,加強對環保內涵的理解。我多次在班里開展了以環保為題的作文競賽,像《爭做環保小衛士》、《還我綠色》等,在平時學生的日記訓練中,我也要求學生注重環保,多寫有關環保方面的小故事、小事例,點點滴滴,傾注環保。實踐證明,在作文教學中注重環境教育,不但提高了學生寫作技巧,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綠色環保的意識。
五、寓環保教育于危機意識中
環境教育在語文學科中的滲透可充分利用兒童是未來的主人,他們熱愛自然,當自然遭到破壞時,他們天性中的表現出的抗爭心理,能促進兒童把自己的認識付諸于行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抓住這一契機,激發他們的危機感,往往會取得一定的效果。課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中由于人為的破壞、土地減少了,蔥郁的森林消失了,水土大量流失,致使渾黃的河水像脫僵的野馬,吞噬了村莊,人類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最終人類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生動鮮明的事例讓兒童產生危機感,這時教師加以適時的引導,激發其環保的意識,繼而投身于環境保護的活動中去。
六、寓環保教育于綠色行動中
環保教育不是閉塞的教育,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教材為媒介,促使學生領悟知識、形成綠色觀念的一個過程。而綠色觀念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生活實踐。這就要求學生一定要走出課堂,走進社會。使語文教學中滲透的環境教育,在實踐中不斷強化,進而形成環保意識。比如:1.在全校掀起“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環保活動,人人爭當環保小衛士。2.加強學生對家鄉的環境狀況的整體認識。組織學生到縣水泥廠參觀,了解污水排放物的處理過程,增強環境保護的責任感。3.讓學生真正關心和參與到環保問題解決上來。走上街頭,向街道市民宣傳環保的重要性,擔當起環保衛士的重任。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要心中時刻裝著綠色環保這一理念,寓環保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不斷挖掘語文素材,找準滲透點,就一定能讓環保之花永駐孩子心田,讓綠色環保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而我們的語文教學也因此變得更生動,更開闊、更豐富。
作者:趙玉敏 單位:山丹縣東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