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冷軋板熱處理工藝優化實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采用正交試驗的方法確定兩相區溫度、冷卻速率、過時效溫度對DP590冷軋板組織性能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冷卻速率為30℃/s,過時效溫度為330℃時,奧氏體相變成馬氏體的量大大減少;DP590最佳熱處理工藝為兩相區溫度780℃、快冷速率60℃/s、過時效溫度280℃。
關鍵詞:
冷軋板;雙相鋼;熱處理;正交試驗
采用先進高強鋼板代替傳統低碳鋼板以減輕車身重量,降低油耗和污染,已經成為汽車發展的主要趨勢。作為一種先進高強鋼,雙相鋼在汽車工業中的應用日益廣泛〔1-2〕。采用先進高強鋼板代替傳統低碳鋼板以減輕車身重量,降低油耗和污染,已經成為汽車發展的主要趨勢〔3〕。雙相鋼作為一種汽車用先進高強鋼,兼顧了成型性能與強度〔4-7〕。對于冷軋雙相鋼,熱處理工藝參數的變化對其最終組織性能有很大影響〔8〕。為了確定最優熱處理工藝參數,本文采用正交試驗的方法〔9-10〕,利用CAS-300Ⅱ型連退模擬試驗機進行退火實驗,并分析其組織性能,尋求各個試驗參數的最優水平組合,減少實驗次數,確定最優工藝,指導雙相鋼的生產。
1實驗材料和正交試驗方案
1.1實驗材料本實驗采用某冷軋廠提供的1.4mm厚的DP590冷硬板,根據CAS-300連續光亮退火模擬實驗機的要求制成500mm×150mm標準樣。其化學成分(質量分數/%)如表1所示。
1.2正交試驗方案本實驗選取兩相區溫度、冷卻速率、過時效溫度這三個對組織性能影響較大的工藝參數為實驗因素。其中兩相區溫度選取780℃、800℃、820℃三個水平,快冷速率選取30℃/s、60℃/s、100℃/s三個水平,過時效溫度選取250℃、280℃、330℃三個水平,進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試驗。其他工藝參數:加熱速率30℃/s;緩冷速率2℃/s;快冷開始溫度680℃;過時效時間400s。表3中第二、三、四列中數字為各因素的水平,一共進行9組實驗。從表3中可以看到:(1)任一列的各水平出現次數相等。(2)任一列的各水平都出現,使得部分試驗中包括了所有因素的所有水平。(3)任兩列所有水平組合都出現,使任意兩因素間的試驗組合為全面試驗。(4)任兩列間所有水平組合出現次數相等,使得任一因素各水平的試驗條件相同。這就保證了在每列因素各水平的效果中,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擾。從而可以綜合比較該因素不同水平對試驗指標的影響情況。另一方面,由于正交表的正交性,正交試驗的試驗點必然均衡地分布在全面試驗點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因此,部分試驗尋找的最優條件與全面試驗所找的最優條件,應有一致的趨勢。因此,所設計的9組實驗代表性強,能夠較好地反映全面試驗的情況。
2實驗結果與分析
2.1顯微組織圖1為實驗鋼經4%硝酸酒精溶液腐蝕后的顯微組織圖片,其中灰黑色的為馬氏體組織,白色的為鐵素體基體。從圖中可以看到,不同方案下,實驗鋼的兩相組織有一定區別,馬氏體晶粒大小也有明顯區別。其中,1號實驗鋼馬氏體晶粒較為細小,呈島狀分布于鐵素體基體間。
3號實驗鋼馬氏體體積分數較小,約為17%,這是由于冷卻速率小(30℃/s),過時效溫度高(330℃)使得奧氏體相變成馬氏體的量大大減少。從圖中還可以看到,4號實驗鋼的馬氏體相體積分數最大,約為27%。圖2為實驗鋼經Lepera試劑腐蝕后的金相照片,其中灰色的為馬氏體組織,灰黑色的為鐵素體基體。從圖中可以看到,不同方案下,馬氏體晶粒大小以及形貌有明顯區別。1號實驗鋼馬氏體晶粒最為細小,呈島狀分布于鐵素體基體間,這主要是由于1號實驗鋼退火溫度低,因此奧氏體晶粒來不及長大,晶粒較為細小,加之過時效溫度低,使馬氏體晶粒細小。
2.2力學性能表4為正交試驗方案下各實驗鋼力學性能參數,綜合表中各實驗鋼的力學性能參數,可以得到4號實驗鋼的綜合力學性能最優秀,其屈強比低,強度高,延伸率好,其熱處理工藝參數為:兩相區溫度780℃、快冷速率60℃/s、過時效溫度280℃。
3結論
(1)3號實驗鋼冷卻速率小(30℃/s),過時效溫度高(330℃)使得奧氏體相變成馬氏體的量大大減少。4號實驗鋼的馬氏體相體積分數最大,約為27%。1號實驗鋼退火溫度低(780℃),且過時效溫度低(250℃),使馬氏體晶粒細小。(2)4號實驗鋼屈強比低,強度高,延伸率好,綜合性能最為優異。其熱處理工藝參數為:兩相區溫度780℃、快冷速率60℃/s、過時效溫度280℃。
參考文獻
〔1〕Chang-shengLi,Zhen-xingLi,Yi-mingCen,BiaoMa,GangHuo.Microstructureandmechanicalpropertiesofdualphasestripsteelintheoveragingprocessofcontinuousannealing〔J〕.MaterialsScience&EngineeringA,2015,627,281-289.
〔2〕霍剛,李振興,岑一鳴,李國棟.DP590冷軋板熱處理的組織和性能〔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4(7):945-947.
〔3〕馬鳴圖,吳寶榕等.雙相鋼-物理和力學冶金〔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88.6.
〔4〕ManabuTakahashi,DevelopmentofHighStrengthSteelsforAutomobile〔J〕.NipponSteelTechnicalReport,2003,6(88):2-7.
〔5〕WycliffeP.Microanalysisofdualphasesteels〔J〕.ScriptaMetallurgica,1984,18(4):327-332.
〔6〕BuzzichelliG.AnelliE.PresentstatusandperspectivesofEuropeanresearchinthefieldofadvancedstructuralsteels〔J〕.ISIJIn-ternational,2002,42(12):1354-1363.
〔7〕王利等.汽車輕量化與先進的高強度鋼板〔J〕.寶鋼技術,2003,(5):53-59.
〔8〕楊貴敏.DP590冷軋雙相鋼組織性能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2010.
〔9〕劉瑞江,張業旺,聞崇煒,湯建.正交試驗設計和分析方法研究〔D〕.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9):52-55.
〔10〕董如何,肖必華,方永水.正交試驗設計的理論分析方法及應用〔J〕.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6(12):103-106.
作者:霍剛 金鑫 李振興 李長生 單位:本鋼第三冷軋廠 東北大學 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