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校園自然環境符號的育人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環境”在當代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詞匯,它既包括物質環境,也包括倫理環境,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對于校園來說,環境育人是個非常綜合的提法,集成了自然環境、硬件配給、文化熏陶等諸多方面。仔細考量環境育人中的每一個要素,會發現,從符號的意義上來說,它們傳達了精細的符號意義。這個傳遞的過程擺脫了說教、告別了灌輸,具有十分發散的方向,以一種常態的形式暗暗發揮力量,具有“潤物細無聲”的特點。
一、校園自然環境符號的類型
趙毅衡在《符號學原理與推演》中根據“物源”與意義的關系,把符號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自然物或事物(例如地震、巖石),它們原本不是為了“攜帶意義”而出現的,它們“落到”人的意識中,被意識符號化,才攜帶意義。第二種是人工制造物或事物(例如石斧、食品、打斗),原本也不是用來攜帶意義的,而是供使用的。這些事物,當它們“被認為攜帶意義時”,都可能成為符號。第三種是人工制造的“純符號”,完全為了表達意義而制造出來。例如語言、藝術、姿勢、圖案、煙火、貨幣、游行、徽章、旗子、游戲、體育等等,它們不需要接收者加以“符號化”才成為符號,因為它們是作為意義載體被制造出來的。它們的意義,可以是實用的,也可以是沒有實用價值的,即藝術的。在此把這段話非常完整的引用,是為了便于討論校園中存在的自然環境符號相應的類型。第一類環境符號包含校園中的樹木、山石、鳥獸蟲魚等存在物,是自然環境的主體,與周邊自然環境共同作用,營造了校園環境符號的基本指向,具有代表性的較為典型及較受歡迎的環境存在物會成為類型符號,在傳遞價值和意義上更為明確、更容易產生影響力。每一個校園都會擁有這類符號,這類符號在長期的校園積淀中極有可能成為校園的縮影,在師生的意識中長期具有地位;第二類環境符號包括校園建筑、校園景觀、室內陳設等,是教書育人的主要環境。教室、辦公室、圖書館、校史館、宿舍、食堂、路燈、廣場等等都是攜帶使用功能并復合了預設價值的環境符號,在價值表達上相對趨同,這些環境符號能夠較為穩定地發揮影響,與師生的日常生活結合緊密,環境意義與主流價值更為貼近,當然也會引起更多的爭議;第三類環境符號在校園中也越來越豐富,學校的旗幟、標志、校徽、某些重要活動的會標、傳統的文化標識、獨特的姿態、特別的聲音、常用的色調等等,這些純符號在校園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成為吸引師生關注力的有效載體,也是推廣校園核心價值的新媒介。校園自然環境符號綜合映射了個體的外部感覺、內部感覺、本體感覺,視覺、聽覺、觸覺等等外部感受都會轉化成相應的內心感受,成為人們的認知和價值判斷的形成基礎。
二、校園自然環境符號的育人價值
1931年12月2日,梅貽琦在就職演講中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著名論斷。“大師論”是梅貽琦將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移植到中國本土的最成功的例子之一,這一經典論斷道盡了人才對于大學辦學的重要性,而在此作為對位概念存在的“大樓”卻顯得十分黯然。但從清華大學到西南聯大,梅貽琦的教育思想是變化的,其在西南聯大時期發表的《大學一解》①中,體現了梅貽琦教育思想定型之后的核心觀念———通才教育。他在文中列舉了知、情、志三個方面皆有修明的必要,然而,時間不足、空間不足、師友古人之聯系之闕失成為明德之“體認未盡與實踐不力”的主要原因?!皶r間不足”即沒有“充分之自修時間”,不能體會“歷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積,橫索人我關系之復雜,社會問題之繁變”;“空間不足”導致“無復知人我之間精神上與實際上應有之充分之距離,適當之分寸”,而至師友古人聯系缺失,“乃至數年之間,竟不能如綿蠻黃鳥之得一丘隅以為休止。休止之時地既不可得,又遑論定、靜、安、慮、得之五步功夫耶?”對大學生在校園中理應獲得的慎獨的空間、冥思的時間予以了格外關注,密集的課程和集體無間的生活壓迫了青年成才的外部時空,對這一方面的彌補或者說糾正,最便捷的就是通過校園環境來調適,顯示以“大樓”為關鍵詞的校園建筑物和生態環境的育人作用。
(一)校園建筑的價值和意義傳遞不論人們對校園“大樓”的態度如何,事實上是,新世紀以來,高校進入大規模擴張時期,擴招后學生人數急劇增加,為了滿足教學需要,并達到教育評估的硬件指標,高校新建的“大樓”鱗次櫛比。高校的新校區大都有充分的地理條件,在設計功能上開發得更為合理,育人環境更為理想。建筑具有鮮明的符號特征,1932年,梁思成、林徽音在《平郊建筑雜錄》中首先提出了“建筑意”的用語,對建筑所包含的場所精神和意境做了概括,校園建筑由于其處于典型的環境中,建筑的語意表達有特定的育人內涵。曹雪明在《高校新校區建設中的觀念誤區》一文中分析了校園建筑的內涵,文章稱“建筑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教育建筑更是一種獨特的建筑文化。它是大學建筑群體及其周圍空間所體現出來的建筑形態、建筑風格、建筑價值及大學人對這些建筑的認同感。校園建筑的文化意義就在于它既為教學活動提供各種可能性和機會,又對使用它的人們的行為給予支持和限制,同時又暗合一種特定的思想理念?!毙@建筑包含了大量設計者和建設者的意圖,是校園精神傳遞的穩定的載體。作為與師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場所,建筑的育人主旨至少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的符號化上。
第一,功能符號的人本指向。建筑物的首要存在意義就是其功能,滿足人們對溫暖、安全、隱私、情感的需求。校園建筑具有十分明確的功能劃分,教學區、辦公區、生活區、運動區、實踐區是基本的功能屬性,“意義的誘導包含兩層意思。一種是意義的限定,意指利用各種實體元素劃分區域范圍,也即建筑空間的功能限定,它起到限定行為的作用。另一層含義是對意義的引導和暗示,旨在表達某種意義的存在?!苯虒W區要求匹配守時、規范、安靜等行為表現,辦公區要求秩序與效率,生活區塑造課堂之外的形象,運動區是活力的象征,實踐區則是意味著與職業的接軌。校園常常會出現“地標”建筑,往往被解讀為強化某種觀念或是價值。比如,以行政樓為中心的建筑群往往標識權威的力量,以圖書館為核心的建筑顯示對知識的尊重,以體育館為亮點的建筑則暗示主張動感與活力,無中心建筑的校園更多地傳遞著平等和對話的氣息。很多新校園里面出現的開放共享空間是對建筑與人相互關系的新的詮釋。校園建筑內部的開放空間可以表現為門廳、院落、露臺、會客室、咖啡吧等,可以供小規模人群交流的公共場所,這些空間的存在為開放空間成為一種民主討論會議的形式提供了可能性,校園活動在大規模的上課、聽講座、參加活動之外,獲得了另一種放松的、協商的、深入交流的相處方式,堪稱是創新思維的溫床。第二,形式符號的審美指向。功能之上即是審美,建筑的形式語言最為引人注目,美國建筑評論家戈德伯格說:“建筑既是美學觀念的表達,也是形象、價值和力量的體現?!苯ㄖ纳{、造型、材料、相互間的呼應都在無聲地詮釋對“美”的理解,表達具體的審美指向。建筑是時代的縮影,悠長的校史往往體現在不同時期風格建筑的樣式中,也往往在建筑體的直觀表達中看出教育的基本范疇。校園中的傳統木瓦結構建筑提示了悠久的辦學傳統和尊師重教的育人氛圍,民國建筑提示了學校近現代以來的“新學”教育經驗,歐美建筑、教會建筑等則提示了現代文明發端之時就開始的異域文化影響,這些建筑都在提示著學校經過的喧嘩的時代、沉靜的時代、動蕩的時代,老校的文明史自然流露在已經符號化的建筑物中。
“優美、典雅的校園建筑對學生的啟蒙,足以抵得上三位教授!”校園建筑對審美有雙重指向。一是引導審美價值,建筑的繁簡、色彩的多寡、樓宇的高度、建筑的風格都是審美價值的風向標。色彩眾多的校園歡快,無高層建筑、無中心干道的校園和諧,傳統樣式嚴謹、現代設計開放,建筑猶如五官,讓人鮮明地感受到校園的文化個性。二是影響審美表達習慣。建筑的細致還是粗放必然對棲居者的棲身感受產生影響,注重細節的建筑讓人感受到品質的同時培養精細的觀察力和對美的追求,注重環保的建筑培養人的環境意識,注重公共空間的建筑讓人形成表達與交流的習慣。第三,地域符號的文化指向。校園建筑不可忽視與所在地文化特質的關系。南北方的文化個性、東西方的文化特點各異,校園建筑不能獨立于所在文化語系,另成一派。反言之,優秀的校園建筑傳遞了校園與文化語系的血脈關系,粉墻黛瓦的院落式低層建筑是江南文化的體現,高房大屋灰磚灰瓦是北方文化的顯現,師生沉浸于校園之中,能時時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流芳,尤其對于不能常出校園的大學生有著積極的提示意義。校園建筑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地指明了地域屬性,校園的環境塑造、景觀建設、植被覆蓋都可以符號化為地域文化標志。以筆者所在的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校遵循“現代的、生態的、數字的”規劃理念,體現學院傳統工藝美術教育和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特點。設計建造風格貼近自然,尊重周邊景觀,富有蘇南園林風味、移步換景,形成了江南水鄉特征和藝術設計院校的特色?,F有綠化面積280畝,基本覆蓋道路、樓群、廣場、水面以外的所有區域。植物環境多樣,花木品種較為豐富,形成了校園四季風景,為全體師生提供了宜人的學習、生活環境。學院現有人文景觀較好地體現了學院山水一體的園林式設計風格,但對學院的文化脈絡、所在地的文化史實還有待挖掘,現在校園正在逐漸添加校園景觀,教師、學生、校友的作品呈現得越來越豐富,新規劃的人文景觀圍繞顏文樑教育思想與創作實績、歷任老校區主題人文景觀、“紫藤花開”校友會紀念與展望等主題展開,與學院50年的辦學歷史相呼應,體現顏文樑提倡的實用美術教育思想,塑造大學精神,傳承大學文化。
(二)校園生態環境的“荒野”符號價值校園環境與人活動的相關度很高,校園小氣候、局部生態也是社會大環境的縮影。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大氣污染等生態問題同樣環繞,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態文明的呼喚越發強烈,西方環境倫理學之父羅爾斯頓的著作命名為《哲學走向荒野》,將象征意義以及物質意義上的“荒野”稱為人類的道德家園,承載了生命支撐價值、經濟價值、消遣價值、科學價值、審美價值、歷史價值、文化象征價值等,以此為原則,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當代人之間的關系。“荒野”在西方生態哲學和環境倫理學認識上有多種角度。狹義上是指荒野地,廣義上是指生態規律起主導作用,少有或沒有人類制約或影響的非人工的陸地自然環境,如原始森林、濕地、草原和野生動物及其生存的跡地等。對于校園來說,“荒野”是“第二課堂”,校園的自然環境的生成有主觀意志所給予的選擇,如樹木的選種、山石的擺放、景觀桌椅等的建造,但在存在以后,自然環境就成為獨立的符號,其三項符號特征充滿了育人氣息,以自身的力量發揮“潤物無聲”的作用。
第一,“荒野”符號的極短表意距離,使得處于環境中的師生較為容易地接受到自然環境傳遞的信息。符號在發出之后,因為表意距離的長短不一致,會使得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損耗和豐富程度差異很大,較短的表意距離將極大程度保持符號所攜帶的文本意義,接受者的解讀更為簡易。“荒野”符號給環境中活動的人最大的啟示是關于生命的體驗。自然界的四季更替、草木榮枯是生命過程與生命意義最直觀的揭示,處于自然之中感受寒熱晴雨,在無障礙、無限制的交流中加入個人體驗,形成個體對于宇宙、生命的真切感受,從而內化為個體的生命體驗。環境與人的交流還表現在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上,近些年環境污染極大地影響到人的生活,霧霾的持續使得人們廣為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些與環境相關的思考自然會過渡到人的價值觀、自然觀,甚至是名利觀、幸福觀等。因而,校園環境要豐富,草木蟲魚都應該是校園的居民,它們以自身的生命形態傳遞出可供人感悟的價值趨向。一草一木讀懂心事、一磚一瓦會講故事,處于其中的師生有更多的可能性處于“靜思”的狀態,從宿舍、教室、工作室的人群中抽身,在大自然中感受四季、感悟生命,這個抽離校園小社會、體驗精心的過程對師生的成長十分必要,也是對個人空間不足的有效補充。
第二,“荒野”符號對接受對象的無選擇性,使得環境的包容性尤為突出。信息的傳遞往往預設了接受者的身份,校園信息也不例外。課堂信息對教室內的學生而發,體育競賽規則對參賽者和關注者有意義,獎勵信息對受獎者和感覺不平者散發吸引力。符號表達的過程,需要發送者和接受者的參與,意義才能“在場”。而自然符號存在之際,就幾乎完全告別了建設者的意圖,本身既是信息發送者,也是文本意義的攜帶者。自然環境符號對接收者是無選擇的,不帶有任何偏好,接納程度是一致的,具有強大的包容性,身處其中的師生總能找到和諧的感覺,更直觀地體驗平等、合一、尊重等價值內涵。故此,校園應該陳設供師生在環境中停留的載體,如建筑物的遮雨檐、連廊、座椅、觀景臺等,流連之所、徜徉之處,研讀自然,品味書興。
第三,典型的“荒野”符號具有儀式感,概念抽象后具備純符號的特征?!皟x式往往是‘歷史像似’,因為極其遙遠而成為一種關系方式。”校園中不乏這樣的典型場景。筆者連續三年在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開展最受歡迎的景觀調查,美術館前的湖都是最受師生青睞的。知名學府的典型景觀往往類型化為高校的代稱,如未名湖對于北京大學來說,已經是文化靈魂,對無數向往的學子來說,走近未名湖有“朝圣”的意義。清華園原本是清朝的皇家園林,成為清華大學的校區后,清華園是“水木清華”百年滄桑路的寫照。其余諸如武漢大學的櫻花、蘇州大學的東吳大學舊址、南京師范大學的金陵大學舊址等等,這些有具象魅力,但又高度抽象的典型場景已經產生了獨特的人文內涵,成為詮釋大學精神的校園名片,這樣的“荒野”符號是學校的價值財富,也是需要多年積累才能形成的文化標簽。
總的來說,校園自然環境的教育功能貴在環境優美、育人無言。同時,學校的純標志還應積極與環境建設相結合,如學校的標志應該有類似雕塑小品、裝飾物等的具體應用,使得純符號在使用的過程中活化為環境的一部分,進入師生的日常生活,達到“日用而不覺”的美好狀態。
作者:聞彥 單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