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幼兒藝術教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綱要》中對幼兒園藝術教育的闡述為:“教給幼兒唱歌、舞蹈粗淺的知識和技能,初步培養幼兒對音樂、舞蹈的興趣和節奏感,發展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記憶力、想象力和表現能力,陶冶幼兒的性情和品格;在幼兒觀察物象的形狀、顏色、結構等基礎上,培養他們用繪畫和手工(泥工、紙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現自己對周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初步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以及對大自然、社會生活、美術作品中的美的欣賞力;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發展幼兒手部肌肉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術工具及材料的技能。”《綱要》的這一闡述,也深刻地說明了幼兒藝術教育重在通過技能的培養促進幼兒其它方面能力的培養。
但是,藝術教育又是特殊性的教育,這種特殊性表現在:藝術教育在進行技能技巧的學習和訓練的同時,應該注重孩子獨立性、批判性、主體性、求新求異性和創造性的培養。現實中我國幼兒藝術教育不乏存在不按幼兒生長發育規律教學,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現象。比如:教育者忽視了幼兒藝術教育的特殊性,只注意幼兒藝術教育的普遍性目的,而不注意藝術教育所擔負的特殊任務;有些家長雖然重視幼兒藝術才能的培養,為孩子創造條件,但只注意幼兒某種藝術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藝術教育對幼兒其它能力方面發展的促進。
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在幼兒藝術教育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提高教師自身綜合素質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不僅要認真學習和貫徹《綱要》的內容,而且要把《綱要》的內容落到實處,充分運用其教學內容的靈活性。教師應該有時刻關注最新教育理念的意識,不斷地充實自己的頭腦,以便把教育理念貫徹到教育實踐過程中。
在教學過程中要還幼兒藝術教育本義:“每個幼兒在其藝術天性的引領下,按他們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各種藝術活動中以大膽、自由的方式表達他對周圍世界與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并從中體驗到自由表達與創造的樂趣,從而實現藝術教育促進幼兒形成健全的人格的美育功能。”
另外,教師應該有角色轉變的意識,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交給孩子,形成“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教學格局,使幼兒真正地成為活動的主人。
二、遵循規律,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內容及方式
作為幼兒教師,首先要觀察、了解幼兒需要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如春天來了,幼兒對滿街的柳樹非常喜愛,教師就完全可以帶領所有的幼兒走出園門,到大自然中去盡情欣賞柳樹的婀娜多姿,感受大自然的美,并萌發自由表現“大自然的美”的愿望。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讓幼兒按自己的愿望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充分、大膽地表達對大自然的愛,而不是將幼兒關在園內“閉門造車”。這種切實從幼兒角度出發的方式既滿足了幼兒的需要又累積了經驗,為進一步開展類似的藝術活動奠定了基礎。
三、勤于思考,讓幼兒在玩中體驗藝術創造的樂趣
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作畫或者舞蹈等是孩子自由表達和宣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輔以游戲開展,其活動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如春天孩子愛在戶外玩,偶然發現地上的影子,有的孩子就會相互追逐影子玩,有的則長時間站在那兒“顧影自賞”。此時,脆引導幼兒開展了“發現影子——踩影子——玩影子——畫影子——創編添畫影子——欣賞作品”的活動。整個活動興趣盎然,合作愉快,教師的指導沒有傳統的交待、講解、示范,只是三言兩語的引導,卻產生了“揮之即去,呼之即來”的效果,幼兒積極表現,教師也感到十分輕松,這就是游戲在藝術創造中發揮的獨特作用。
四、做好家園合作
近年來,幼兒社會性教育已得到廣泛的重視,我們越來越認識到:要提高幼兒素質,只靠幼兒園是很難實現的,特別是幼兒的行為習慣、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必須與家庭教育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開創藝術教育的新局面。一個充滿信任、相互協調的家園關系在幼兒藝術教育中起著積極促進的作用。
有人說:“我猶豫而又輕松,我的悲傷是晴朗的。”這說明審美情感具有復雜性和情調性。由此可見,在音樂教育中,不能忽視情感的獨特作用。同時,《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還明確要求“珍惜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因此教師在選擇作品時,還應盡量選擇一些適合以游戲形式開展的音樂,以調動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在音樂活動中教師可以看著孩子的眼睛講話和示范——語言、體態、臉部表情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作品的蘊涵。同時還可以用表情、動作以及音樂或游戲中的規則去調整幼兒的心理狀態,如在打擊樂活動“咿呀咿呀呦”的教學目標中,要幼兒掌握|XX||XX|和|XXX|的節奏。為了能讓幼兒比較容易區分與接受這兩種節奏,教師可以把這兩個節奏形象地設計成農場的情景。在引導幼兒學習這兩種節奏時,運用故事的方法,在故事情景中訓練幼兒的節奏技能和反應能力。設計王老先生的農場里有一些小動物(小朋友輕輕“走”過去,教師根據音樂節奏|XX||XX|做“走”的動作),農場里的小動物給小朋友打招呼,(教師根據音樂節奏|XXX|做拍手的動作),咦,這邊還有其他小動物和我們打招呼呢,你也給他們拍拍手吧……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始終沉浸在故事情節中,在情景游戲的表演中通過“走”和“拍手”的動作,在這個一體化運動中孩子們將其思想感情和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來區分|XX||XX|和|XXX|這兩種節奏,在感受音樂的同時體驗到無窮的樂趣。
二發展幼兒的審美創造性
兒童的藝術是童年生命的律動,是兒童內在精神生活的外部表達,審美教育是以無拘無束、輕松自由的方式進行的,游戲是兒童的內部精神自然地轉化為外部表現的活動,所以游戲是兒童藝術創造活動的重要形式。以造型設計、音樂舞蹈、音樂游戲等反映出他們對周圍生活美的理解和感受。音樂是表現藝術和表情藝術的統一,必須重視培養幼兒的音樂表現力,在音樂的演練過程中教師既要啟發幼兒根據對音樂的感受來表演動作,同時又要引導幫助幼兒用他們自己的動作表達音樂感受,實現內在的認識構思活動和外在表現活動的統一,這對于發展幼兒在音樂舞蹈方面的創造性有重要的意義。如教師引導幼兒欣賞曲子《春天》,然后讓幼兒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接著要求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做動作。有的孩子用小蜜蜂、小蝴蝶表示輕快飛舞的樣子,有的孩子表演小白兔一蹦一跳的樣子,音樂使幼兒情緒反應更加靈敏了。音樂的節奏和速度也可以通過動作反映出來,即用身體動作創造性地把音樂再現出來。音樂游戲中,幼兒在教師啟發下能完整地感受音樂的藝術形象,并根據樂曲的內容,自己設計動作個性情緒進行表演,從而發展創造力。
三結論
幼兒期是人生長發育、培養習慣、陶冶情操的關鍵時期。山西民間藝術的審美性、生活性、實踐性、民族性等特征決定了它對于幼兒美育、智育、德育等多方面的發展價值。
(一)提高審美能力審美性是山西民間藝術的首要特征。種類繁多、絢麗多彩的藝術品在山西民間文化的百花園里悄然綻放,各領。其中,廣靈窗花精巧絕倫,紅火喜慶;霍州面塑憨態可掬,寓意吉祥;云岡絹人形神兼備,惟妙惟肖;孝義皮影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等等。這些民間藝術作品以鮮艷的色彩和飽滿的形象表達了山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導幼兒欣賞、感受不同表現形式的民間藝術作品,了解山具特色的民間藝術風格,幫助其理解其中的內涵和意義,不僅能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提高對民間藝術的敏感性,還能培養他們獨特的民族審美意識,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
(二)促進全面發展生活性和實踐性是山西民間藝術的重要特征。山西民間藝術源于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充分反映了山西人民的歷史、習俗和思想感情。如山西面塑通過捏、壓、撮、剪等方法,將普通的食物化為飽含情感和藝術意蘊的精神食糧。在民間藝術活動中,幼兒對各種工具和材料的使用能夠促進他們觀察能力、手眼協調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的發展,而處理材料的搭配和組合、不同材料間的空間關系、材料的數量和質量等不僅有利于幼兒的思維發展,而且能夠滿足幼兒喜歡自由想象和表達的欲望,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也能養成專心、投入和創造的品質。
(三)培養民族意識民族性是民間藝術的本質特征。山西民間藝術真實深刻地反映了本民族的風土人情、氣質品格和審美情趣。如山西民歌《走西口》,高亢嘹亮,悠長舒展,唱盡山西人民懷揣夢想、背井離鄉、拼搏奮斗的酸甜苦辣。山西民居如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等軸線分明,左右對稱,外雄內秀,獨具特色,凸顯了明清晉商的盛世繁榮,也將樸實厚道、勤儉誠信的晉商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將山西民間藝術引入到幼兒園課程中,讓山西民歌在幼兒的世界中流傳,讓民族英雄成為幼兒的偶像,讓晉商精神融入幼兒的生命,使新一代從小耳濡目染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中熏陶他們的民族情感,在他們稚嫩的心靈中植入民族之根,激發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使民族文化的血脈傳承下去并不斷發展豐富。
二、幼兒山西民間藝術教育的目標
幼兒山西民間藝術教育的目標應以幼兒的發展為本,立足山西廣博豐厚的民間藝術資源,充分培養和發展每一位幼兒的藝術素養,幫助他們初步形成民族歸屬感和認同感,積極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6]72-74根據《綱要》和《指南》對藝術領域教育目標的要求,可以把幼兒山西民間藝術教育的目標分為感知與理解、表現與創造、情感與態度三類。感知與理解:感受不同形式和風格的山西民間藝術作品,體會并欣賞山西民間藝術作品的美,初步理解其中蘊含的意義和內涵。表現與創造:掌握簡單的山西民間藝術表現技能,嘗試運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情感與態度:喜歡山西民間藝術,對山西民間藝術感興趣,積極參與山西民間藝術活動,萌發初步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
三、幼兒山西民間藝術教育的內容
山西民間藝術種類繁多、豐富多彩,可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幼兒興趣,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內容,將之納入幼兒山西民間藝術教育體系中。
(一)民間工藝山西民間工藝形式多樣,包括繪畫、手工、雕塑等。民間繪畫有木板年畫、炕圍畫、壁畫等,民間手工有剪紙、面塑、絹人、皮影、布藝、推光漆器等,民間雕塑有磚雕、木雕、根雕等。這些不僅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民間工藝中的奇葩。教師可選取一些造型簡單、色彩鮮艷的民間工藝品供幼兒欣賞把玩,幫助幼兒了解其中的內涵意蘊,鼓勵幼兒大膽創作自己的民間工藝品,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而且能讓幼兒了解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傳承民族文化。
(二)民間音樂山西被譽為“民歌的海洋”“民舞的故鄉”,民間音樂有民歌、戲曲、舞蹈、器樂等。《走西口》《想親親》《繡荷包》《桃花紅杏花白》等民歌家喻戶曉,廣為傳唱。山西的晉劇唱腔優美,板式豐富,是戲劇藝術中的瑰寶。這些民間音樂形式深受山西人民的喜愛,也是幼兒民間藝術教育非常寶貴的資源。通過欣賞晉味兒濃郁的民歌、抑揚頓挫的晉劇和場面壯闊的鑼鼓秧歌,可以讓幼兒初步領略山西民間歌曲、舞蹈、器樂的文化風格、動作特點,從中感受山西民間音樂的濃郁特色和獨到韻味。
(三)民間文學山西歷史悠久,傳說、民謠、故事等民間文化源遠流長。“女媧補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都同山西有著密切的聯系。《詩經》中的“碩鼠”“伐檀”,合轍押韻,朗朗上口,成為歷代人民的啟蒙讀物。此外,古代山西多名臣勇將,“趙氏孤兒”“武圣關公”“介子推”等婦孺皆知的感人故事至今流傳不息,這些神話傳說、韻文童謠、民間故事等不僅能使幼兒充分感受山西民間文學作品的語言美、形式美和意境美,還能讓幼兒初步了解三晉人民的個性特征與獨特精神,萌發初步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
(四)民間美食“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聞喜的煮餅賽點心,清和元頭腦暖人心,小飛刀削面香煞人。”這些流傳于民間的歌謠形象地描述了山西各種獨具地方特色的名吃特產,山西的面食更是以花樣多、味道好、技藝精名揚海內外,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幼兒園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作一些山西特有的傳統面食作為幼兒的餐點,還可以帶幼兒到廚房參觀師傅們制作面食的過程,鼓勵幼兒大膽嘗試,親自制作山西美食,這都有助于幼兒了解本民族的美食特產并認同本民族的飲食文化。畢中情試論幼兒山西民間藝術教育體系的構建
(五)民間社火山西的民間社火是春節期間民間的自娛自演活動,有秧歌、高蹺、旱船、背棍、抬閣、舞獅、花燈等。民間有“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的鐵棍愛煞人”的諺語。幼兒園應帶領并組織幼兒參加這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慶典和民俗文化活動,讓幼兒充分感受黃河流域濃厚的文化特征和山西人民獨特的精神氣質,在濃濃的山西味兒中激發幼兒對山西民間藝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意識與情感。
四、幼兒山西民間藝術教育的途徑
(一)創設富有民間藝術特色的教育環境在幼兒園中創設具有山西藝術氣息的教育環境能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發揮環境的潛在作用。首先,將山西民間藝術融入幼兒園的整體環境中,大廳的主題墻飾、樓梯、過道、角落等都可以選擇一些典型的民間藝術圖案和物品等進行布置,如紅紅的剪紙、窗花,鮮艷精致的風箏、繡品,憨態可掬的面塑、布玩具等。走廊里可以陳列一些幼兒的民間藝術作品,讓幼兒相互欣賞交流,既能激發幼兒參與民間藝術活動的愿望,又能讓幼兒感受到濃濃的民間藝術氛圍。其次,在各班的室內環境中,教師可根據幼兒的興趣和年齡特點,創設不同的游戲活動區域。如創設“山西面食”一條街,微縮拉面、刀削面、貓耳朵、擦尖、搓魚等各種特色面食,張貼拉、削、抿、擦、搓等多種技法的圖片,提供各種工具和原料,鼓勵幼兒動手制作美食。最后,周邊社區是影響幼兒較大的環境,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民間藝術教育資源。幼兒園應抓住時機,組織幼兒多參加社區的各種民間慶典和民俗表演,讓幼兒在充滿山西氣息的氛圍中感受節日的快樂,受到傳統民間文化的熏陶。
(二)組織豐富多樣的民間藝術欣賞活動大量接觸并欣賞民間藝術作品是幼兒民間藝術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徑,因此,可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策略。“走出去”即帶領幼兒參觀民間手工藝展和民俗博物館,參加各種民間藝術表演,讓幼兒親自感受其中的氛圍,近距離接觸民間藝術。如在“晉劇探秘”活動中,可以組織幼兒到劇院欣賞悠揚流暢、美輪美奐的晉劇表演,親自感受晉劇的獨到韻味,并和晉劇表演藝術家近距離接觸,交流有關的話題。“請進來”即邀請民間藝人到幼兒園表演剪紙、面人、刺繡、布藝等,讓幼兒與藝人面對面地交流與對話,并在藝人的指導下嘗試操作。[8]如在“山西面塑”活動中,則可以邀請民間藝人來幼兒園為大家演示面塑的整個制作過程,鼓勵幼兒大膽構思,巧妙制作,將面團變成自己喜歡的藝術作品,既動手又動腦,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開展適宜幼兒參與的民間藝術實踐活動幼兒處于直覺行動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他們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等方式來學習。因此,提供操作和創作材料比僅僅呈現靜態的民間藝術作品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讓他們在動口、動手、動腦的自由探索中學習和發展。如在民間藝術活動中,教師可提供紙、泥、面、布等簡便易得的工具和材料,引導幼兒通過剪、疊、畫、捏等方法及組合,在看、玩、說、想中創造出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作品。在民間文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在幼兒熟悉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制作道具、創編動作、分角色飾演,在兒童劇場中表演賢臣名將的事跡,發揚傳承山西人民的個性特征與獨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