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大學生玩手機調查報告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高職院校;低頭族;調查報告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9-0054-02
一、學生“低頭族”調查情況統計
據中國少先隊事業中心最新的關于: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行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6.8%,而且17.5%的未成年人早在6歲之前就已經和網絡有親密接觸。北京市婦聯也在近日的《2013年中國城市兒童生活邢臺報告》中公布4~6歲的幼童中,約有一半以上會上網,且樂此不疲,將近有八成以上的成年人使用移動終端上網。所以有調查宣稱:六成以上的人群因為低頭成為習慣,慢慢有了雙下巴。因為在低頭時,我們脖子承受的壓力是平常的3倍,脖子的肌肉一向都是垂直生長的狀態。長時間或者過度低頭的不良習慣,導致脂肪溢出下顎,積日漸深后,定型出雙下巴,頸部松弛提早約五年,而且容易產生皺紋。
針對當前同學們使用手機的情況,我們制作了調查問卷,對校園內的同學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我們隨機抽取了200位同學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95份,由于時間原因,未收回5份),收集他們對于“低頭族”相關問題的看法。問卷數據處理結果如下:
問題一:通過調查顯示本次調查者的性別比例為
A:男性26% B:女性74%
問題二:通過調查“你身邊的低頭族多嗎?”顯示
A:很多60% B:一般30% C:較少10%
問題三:通過調查是否認為自己是低頭族顯示
A:是53% B:不是47%
問題四:通過調查那種情況下使用手機頻率最高顯示
A:學習時5% B:就餐時6%
C:睡覺前58% D:其他空余時間31%
問題五:通過調查一天中玩手機所用的時間數顯示
A:1-2小時26.5% B:2-3小時25.5%
C:3-4小時26.5% D:4小時以上21.5%
問題六:通過調查上課玩手機原因顯示
A:習慣性的17.8% B:老師上課沒吸引45.6%
C:偶爾處理短信或其他信息17.8%
D:其他18.8%
問題七:通過調查“手機對學習造成的影響主要是?顯示
A:占用大量時間23%
B:導致學習缺乏嚴重性17.6%
C:導致學習缺乏專注度38.9%
D:能更好地利用學習資源6.5%
E:幫助我放松從而提高學習效率8.3% F:其他5.6%
問題八:通過調查“與朋友家人聚在一起時是否只顧玩手機”顯示
A:經常玩9.5% B:偶爾玩71.6%
C:從不玩18.9%
問題九:通過調查您會為了玩手機而忽略你身邊的朋友嗎?顯示
A:經常8.3% B:偶爾41.7%
C:極少33.3% D:從不16.7%
問題十:通過調查“您在大約多少時間范圍內離開手機會感到情緒不安、焦慮現象?”顯示
A:1小時以內19% B:1-2小時11%
C:3-4小時19% D:4小時以上51%
問題十一:通過調查“吸引你“低頭”的是以下哪方面需求”顯示
A:資訊信息(新聞、導航、美食、旅游、天氣...)23.1%
B:娛樂休閑(游戲、音樂、體育、攝影、視頻)27.6%
C:社交(微博、微信、QQ、人人、陌陌、)32.7%
D:工作學習(詞典、電子書、教育、外語)14.1%
E:其他2.5%
問題十二:通過調查顯示“請問你知道以下哪些“低頭族”現象所帶來的危害?”顯示
A:眼部肉群過度使用無法放松,出現干眼、眼睛酸痛、頭痛、以及視力模糊等癥狀26.1%
B:會使拇指過勞,發生手指肌腱炎7.4%
C:皺紋的產生幾率會增加30%,而且更容易產生雙下巴10.6%
D:使人與人之間的自然交流顯得日漸缺失18.4%
E:腦部過度刺激,會注意力不集中13.4%
F:浪費時間24.1%
二、調查結果剖析
1.大部分同學對“低頭族’現象是有所了解的。而且有將近一半的同學就是“低頭族”中的一員,這說明“低頭族”現象充分的存在于我們的身邊,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2.高職院校在校生使用手機大多是社交和娛樂休閑,而學習在其中占的比重只有三分之一,因此低頭玩手機大多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和別人聊天或者消磨時間,睡覺前玩手機的比例超過了一半,上課玩手機的主要原因是老師授課缺乏新意,只是照本宣科,很難激起學生興趣,而且在一天中學生玩手機的時間普遍偏長,同時通過調查可以看出手機在同學們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占著重要的位置,在沒有手機在身邊超過四個小時,學生普遍會感到不安,這可以看出高職院校學生對手機產生了嚴重的依賴。
3.對手機如此高頻率長時間的使用,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手機在豐富學生生活的同時,也讓學生淡忘了周圍。學生在手機上談天說地,卻給了身邊的人一個低頭的背影;學生在論壇上暢所欲言,卻不愿當眾發表意見;學生寧愿在說說上發心情,也不愿對身邊的人說。加強交流,不僅可以通過低頭玩手機,面對面的交流勝于任何方式。最后,大多數學生認為:“低頭族”現象將越來越普遍,并且學生們對這種現象產生的危害都有一定的了解,學生們對這種現象態度傾向于一般化,當了解這種現象的危害后,大多數人表示以后會考慮抬頭或者堅決抬頭,并對這種行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此抬頭不僅是一個動作,更是一種態度。
三、原因分析與解決建議
通過查詢相關資料,結合采訪中收集到的信息,課題組總結出危害并提出解決提案如下:
(一)低頭現象的原因分析
1.攀比心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不再僅僅是為了滿足需要去消費物品的使用價值,而是更注重消費物品的象征價值,手機在各種場合常常代表著身份。所以很多學生對品牌手機趨之若鶩!
2.舒緩壓力的需要。更多的時候是這個原因,面對日益繁重的工作學習生活壓力,大家迫切需要尋找一種適合的休閑放松方式在合適的地方放松,而手機便以其獨特的優勢當仁不讓地成為校園內緩解壓力的首選。
3.孤獨感。正值花樣年華的同學們在大學生活缺少了面對面的人際交往,遠離故園,心中的那份孤獨寂寞和憂傷無法排解,須臾不離的手機自然而然成了同學們派遣的對象,時日漸久,產生了精神上的依賴性。
4.同學們缺乏學習目標,感覺迷惘,無所適從,失去學習的原動力和興趣,因此在課堂上上課不專心,提不起興趣。
(二)低頭現象的解決建議
1.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面對低頭現象產生的負面影響,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重中之重。在調查中發現,高職院校在校生普遍認為自己使用手機的頻率已經對學習生活產生影響。幫助大學生養成正確使用手機的意識,強化大學生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精神教育,倡導合理消費觀念,幫助大學生消除攀比消費心理,形成符合實際的消費理念。
2.高職院校應注重開展以培養大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建設,例如校園人文大講堂、社團文化節、學生科技大賽等等,精彩紛呈的校園文化可以吸引大學生廣泛參與其中,讓學生在參與中不斷感受大學生活,在寓教于樂中強化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道德意識教育。讓大學生在參與中接受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中擺脫對手機的依賴,養成理性使用手機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范媛媛.高校校園低頭族現狀研究[J].高教研究,2015,(3).
[2]徐華,吳玄娜,蘭彥婷,陳英和.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01).
[3]李昌鎬.韓國青少年智能手機使用情況的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14,(02).
[4]唐洪森.思想政治理論課“低頭癥”現象及其化解途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08).
[5]張岱年,程已刪.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6]趙中建.學校文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段子秀.獨立學院的校園文化現狀研究及建設途徑[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26).
[8]李化樹.論大學的軟實力[J].復旦教育論壇,2005,(03).
[9]朱悅凱.大學生手機依賴癥情況的研究綜述[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12.
大學生暑期刷手機皆因“無事可刷”
手機只是消遣之物,偶爾刷刷用于打發時間也無可厚非,但若一個假期都基本在玩手機,則表明大學生沒有做好假期規劃,沒有比玩手機更有意義的活動。中國的大學生群體如此,中小學生的狀況也難言樂觀。“不知如何度假”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教育命題。從某種意義上講,“宅家度假”是一種習慣的延續,從小學到大學都一脈相承,并非大學時期才形成如此狀態。學生要么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要么被家長所主導而被動參加大量的補習班,孩子無法根據自身的興趣去選擇度假方式。
反觀國外,絕大多數孩子都可以利用假期來做自己規劃中的事。在美國,大多數學生會選擇寒假來完成他們的義務服務工作。在法國,旅游是學生假期生活的一個重要項目。當然在國內,一些大學生的度假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轉變,比如利用假期先做些兼職,自己掙一些錢后再去考察或者旅游,或者共同研究一個課題,抑或到公司實習或者打暑假短工,既體驗到掙錢不易,又加速從學生向社會人的角色轉變。不過,這些還僅是“小眾化”還不是“整體性”的表現。實際上,大學生暑期刷手機皆因“無事可刷”,如何讓他們的假期變得更有意義,從手機上將其解放出來,這既是一個社會命題,也是一個教育命題。唯有保持全面視野和采取綜合手段,才能避免舍本求末或本末倒置。
“刷手機度暑假”背后的遺憾
此調查結果令人遺憾,問題首先在于這部分大學生個人。在暑假,雖然課堂里的教學暫停了,適當的休閑調整也是必須的,但這并不是說學習就停擺了,甚至生活就定格在刷屏中。這背后有大學教育“嚴進寬出”的原因。很多人錯誤地把讀書的目標設定為考進大學而非認真求知,進了大學很容易陷入虛無,學期內該干什么,寒暑假該做啥,完全沒方向。
2010年7月的《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手機網民中71.2%集中于10到29歲的青少年群體,其中用途最多的是發手機即時通信,搜索信息和社交網站也占了大部分。
在某個用戶群主要為大學生開辦的SNS(即社會性網絡服務)社區中,其中有一份關于手機上網的調查,有219人參與,他們所有人都有過手機上網的經歷,平均每天手機上網時間1到5個小時,其中177人每月能用完30兆上網流量,占被調查人數的80%。
“我很喜歡看電子書,大一有了手機后就開始在手機上看電子書,漸漸地看電子書成了手機的主要用途。那時每個月10兆的流量也就夠了,前一段時間剛換了一款新的智能手機,現在除了上QQ和看電子書外,還經常瀏覽一些網頁并下載歌曲,10兆的流量很快在半個月內就用完了,正準備下個月換個流量大的套餐。”山西大學的學生宋新攀這樣說。
據調查,在山西大學文學院的一個班里,有一半的學生在上課的時候玩手機。他們的劉老師為此感到很頭疼。在他上課的時候,很多學生在下面玩手機,甚至課堂上會偶爾傳出“嘀嘀嘀”的手機QQ消息提示聲音。他說現在的學生們上課玩手機的越來越多了,很多都是在上網聊天,還有的用手機瀏覽網頁、看小說。他也沒有辦法,說了很多次了,可是時間一長還是管不了學生。
太原理工大學的秦簡告訴記者,他每天玩手機的平均時間超過3小時,主要是QQ聊天和上人人網。他還說,現在真的離不開手機,無論是在街上走路,還是在餐廳吃飯,或是去廁所,都離不開手機,不是發短信就是聊QQ。他特別喜歡手機QQ聊天,每隔幾分鐘就會摸摸手機,看看QQ留言。有時睡到半夜都會醒過來看看群里在聊什么,有沒有人找他。一塊手機電池只能用一天,所以得隨身再帶一塊備用。像他這樣為手機“寢食難安”的大學生大有人在。現在手里只要一沒拿手機就會覺得空落落的,做事情也不能集中精神。不使用手機就會焦慮不安,而且還莫名其妙發脾氣,無法集中精力做事。有一次,他去教室上自習,發現沒帶手機,在教室焦躁不安,根本沒辦法看書,后來就回去拿了手機再去教室看書。他對手機的這種依賴甚至影響到了他的日常生活。去年暑假時,他去華山旅游,手機在山里沒有信號,一整天他都沒有什么心情旅游觀光。問及對手機的依賴原因,他自己也說不清,他說總擔心重要的事情被耽誤了,其實也不是每天都有重要的事情,只是一種習慣而已。
現在手機上網就像空氣一樣不可缺少地圍繞在大學生周圍,影響了課堂集中力,影響了休息,這不光是浪費時間,也威脅著大學生的健康!
山西財經大學的王霄(化名)用手機上網大約有3年網齡。他說,手機上網帶給他許多很快樂的回憶,比如上課不曉得的問題趕緊“百度”就知道啦,比如一起玩游戲上網找資料啦,比如手機更新博客啦,以及手機交友等等。但是也深受其害,一系列由上網引起的問題緊接而來:拇指活動太多,右手大拇指開始變得沒以前靈活了,真怕得了難以根治的毛病,老了吃苦頭;以前晚上喜歡玩手機直到休息,后來睡眠質量就很差。以前把手機當寶貝,現在看見它總覺得是個惡魔。
不言而喻,手機通常具有較大的輻射,引起人們疲勞感增加、視力下降、過度眼疲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