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特色小鎮建設中建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建筑文化研究》2012年第0期
摘要:2016年濮院入選首批中國特色小鎮,致力于打造產城融合發展的特色小鎮。在建筑上,它擁有著典型的江南水鄉的特點,傳統江南民居建筑特征,隨著城市進程的不斷快速發展,這個美麗的小鎮空間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許多建筑逐漸偏向于現代建筑的千屋一貌。濮院作為全國文化特色小鎮,其傳統建筑的特點應該傳承與保護,并將產業文化與現代建筑文化的元素靈活運用,將濮院建筑建成具有文化代表性,特點鮮明的文化特色小鎮。
關鍵詞:濮院;;傳統建筑;現代;改造
引言
濮院鎮位于桐鄉市東部城區,滬杭蘇中間節點位置,被人們譽為“魚米之鄉,百花盛地”,擁有中國最大的羊毛衫市場。2016年濮院入選首批中國特色小鎮,致力于打造產城融合發展的特色小鎮。在建筑上,它擁有著典型的江南水鄉的特點,傳統江南民居建筑簡潔,淡雅,在水網的基礎上臨水而建,與現代建筑特點區分明顯。其最終目的是將傳統濮院建筑與現代建筑相融合,結合其特點的毛衫文化,將其改造為具有文化特點的特色小鎮。
一、濮院古建筑到當代建筑變遷及影響
南宋時期,著作郎濮云翔跟隨宋高祖南渡,以駙馬都尉至臨安,后遷居幽湖,遂為濮氏世居地。濮云翔是當時的朝廷官員,身處書香世家,具有傳統的老莊,儒家思想,他們講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追求一種恬靜、淡雅、樸素的建筑方式,將人生與哲學,與自然統一,希望現代與大自然的完美融合。濮院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城,格局未變,水網的基礎上臨水而建,傳統的古建筑臨街多為兩層磚木結構建筑,全鎮很少找到屋頂上張揚的飛檐翹角,展現出傳統的平民文化元素,大多數的房頂都是簡單的硬山頂。山墻,門頭常采用觀音兜等形式。在歷史傳承方面,濮院建筑傳承了江南水鄉園林建筑風格,重視空間性,根據不同地點周圍景物的變化,采用多種手法,將空間的虛實結合,疏密有致,使整個建筑的層次感立體起來。濮院河道密集多橋,街巷依河延伸,橋梁架橫其間,老石橋沿河排列,屋宇傍河而筑,直到現在橋仍常見于這座文化小鎮中。(圖1)近代,由于受到帝國主義侵略,洋務運動的影響,濮院的江南建筑文化出現萎縮,出現了不少小洋樓;民國發展時期,更是出現了民國建筑文化;抗日戰爭時期,由于敵人的任意破壞,更是有不少珍貴的古建筑毀于炮火之中。建筑的破壞導致了建造工藝的流失,建筑藝術形態的消亡。商業的發展和現代交通運輸方式的出現,破壞了原本水網密集的城市特點,改變了濮院建筑建造和城市布局。現代以來,隨著城市進程的不斷快速發展,這個江南小鎮空間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許多建筑逐漸偏向于現代建筑的千屋一貌,為了濮院城市發展跟上時代的步伐,在發展時期拆除了廢棄的江南建筑,擴建了特色的歷史街道,填埋了一些河流水道,填水筑路,臨水建筑被拆毀,使得這個江南小鎮在發展迅速的期間,逐漸缺失了原本江南古鎮的味道,逐漸添加了現代建筑的隨性、自由、開放亦或是千篇一律的白墻灰瓦,失去了原本的歷史沉淀后的建筑風味。80年代初期,保護水鄉文化特色的意識在逐漸復蘇,其環境較好地保存了下來,小橋、流水、人家,依舊表現了該江南小鎮最具代表的特點。
二、濮院傳統建筑外觀及環境分析
建筑是城市文明的外在表現,是考證城市文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作為一個傳統的江南水鄉,其根植于吳越文化的豐厚土壤上,吳越文化深刻影響著這片土地,無論在建筑形式亦或是建筑規模上,這個地方在不斷地推陳出新。在建筑裝飾方面,追求繁瑣精細,屋脊上的飛檐走獸,門墻上的梅蘭竹菊,用浮雕或者圓雕的手法表現出當時的社會生活和生活期望。除此之外,還常見于地面建筑的磚、石、木刻。因為濮氏家族為南宋期間遷居至此,房屋頂上的構建便不像宋以前一般嵌飾珠、玉、貝或纏裹錦繡,多繪制鯉魚跳龍門等具有吉祥意義的彩畫。在色彩方面,濮院傳統住宅建筑和其園林建筑大多用深色的漆涂柱,梁等木構件,不加彩畫和雕刻,整個色調素雅舒適,與官式建筑的鮮艷色彩和強烈對比形成鮮明的比較,至于一般民居,如穿斗式建筑,通常用于室內空間尺度不大的民居。柱枋常常保留原本木材的顏色,白堊的墻面,讓人有簡潔明快的感覺。(圖3)在環境方面,濮院地區地形主要以丘陵,平原為主,地勢低平,坡度平緩,水網交織,湖泊縱橫,土地交織在密集的水網之中,水成了小鎮居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使得該地區建筑依水而建,因為地區氣候溫潤,冬暖夏涼,易于作物生長,提供了植物的多樣性,因此此地區建筑多有園林。江南地區樹木生長迅速,取材較易,建造簡便,但木構建筑自身的材料特點導致難以滿足大面積,大體量的空間需求,柱子大排列較密。同時因為傳統禮制的束縛和古典模數制的應用,使建筑尺度較小,因而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細密性建筑形態。
三、濮院現代建筑中的毛衫文化運用
吳良鏞先生提出,江南建筑發展趨勢必要經歷的過程是地域開拓—經濟發展—文化提高—建筑文化繁榮,濮院正處在經濟發展后時代,面臨著文化與經濟相互發展的過程,所以在改造和更新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城鎮建筑的統一性和連續性,使新舊建筑更好地融合,既保持了傳統的建筑特色,又添加了不少新的創作時代元素。即使建筑立面所用的手法和材料不同,但在其尺度,比例,韻律等方面都是相似的,給人一種協調感。改造濮院傳統建筑的目的,不是將其改成現代化的建筑,而是將傳統建筑的風格,韻味保留,適當地添加時代的元素,把握好比例,將其創新,使其傳統而不落伍。濮院小鎮發展至今,已不僅僅是一個擁有著書香文化底蘊的江南小鎮,同時在近幾年來,努力開發其產業文化:毛衫文化,帶動了小鎮的發展,同時也成功獲得了全國首批特色文化小鎮的稱號。在產業與文化兩個方面改造濮院建筑,必須結合其江南小鎮建筑特點及其文化產業——毛衫的特色文化。(圖4)江南樹木生長迅速,可以因地制宜,取材當地的樹木,建造以木質結構為主體的建筑,利用榫卯結構進行建造,充分運用江南古建筑特點,汲取其素雅的顏色搭配,房梁上的彩畫,精致的雕刻等鮮明建筑元素,搭配毛衫文化中精巧的編織工藝,花型,羊毛材質的元素,設計出屬于這個特色文化小鎮的獨有建筑。例如江南建筑中典型的觀音兜山墻,獨特的彎曲造型可運用在建筑中,在山墻上加入毛衫花型的鏤空木窗,白墻灰瓦下的花紋被襯托得十分明顯。(圖5)現代建筑較為重視空間的開放,自由,造型簡約新穎,但圍合感差。而傳統江南建筑注重儒家,老莊的思想,經常性地采用廊院圍合的形式。具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韻味,精巧細致,造型裝飾極為考究,圍合感極強,空間封閉。在融合二者的過程中,可舍去較為復雜化的細節裝飾部件,而選用較為簡潔大方的古建筑部件,。在細節方面可點綴毛衫文化,濮綢或者是建筑精細裝飾,這樣既不會丟失了傳統上的古色古香建筑風格,同時也簡約化了古建筑的繁瑣,使其向現代建筑的簡潔明了直接靠攏。注重與濮院大多數建筑風格相搭配,注重統一性,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設計的延生,注意連續性。
四、濮院未來建筑中傳統建筑文化的融合
傳統江南建筑在立面上基本上都是以低層建筑為主,2到3層適宜,而現代建筑中因人口的增加,建筑多為中高層建筑。在古今建筑的融合中,不僅要考慮建筑文化的傳承,實用也是其重要的一個環節。未來在濮院建筑設計中應該充分地融入江南傳統建筑文化和園林要素,使傳統建筑文化可以不斷傳承。雖然現代建筑多為高層建筑形式,試想當建筑設計成垂直交錯狀,不僅保證了人口密集的實用性,并將多個圍合的庭院式的塊狀結構交錯層疊,樓層之間相互交錯,通過一個坡道系統相連接,形成一個垂直的圍合建筑。每層均分私密住宅部分和公共交流空間,這兩部分又通過傳統江南廊院式圍合結構的走廊相連,樓層之間保證有露天部分和一二層交接部分,這樣可對空間形成一種延伸感,每層均有室外環境部分,保證無論上層空間還是底層空間均可和周圍外部的環境聯系,使空間更寬敞。屋體材料根據濮院地形確定,主要采用混凝土承重,木質材料為輔,在與建筑以外相交流的部分,可采用木百葉構造,既保證了私密性又不會過于壓抑,在混凝土墻圍合的私密房間部分,窗的構造可用毛衫文化中的編織花紋做鏤空窗,庭院的路燈及公共區間休息部門的座椅也可采用編織花紋的元素和江南建筑的飛檐翹角部分。細節裝飾雕刻部分運用在廊院圍合的走廊上,走廊一般用玻璃幕墻和木條圍合,在承重柱上雕刻細節花紋,將圍合的木條按照一定規律排布,保證透光。(圖6,圖7)結語無論是整體建筑,還是細節考究上,濮院建筑是地域歷史文化特色的體現,在改造濮院的過程中,要深入地區建筑文化研究,從多個方面進行入手,如文化繼承性,生態環境景觀,建筑地區性,文化產業代表性。濮院作為全國文化特色小鎮,具有自己獨特的毛衫文化與江南水鄉的魅力,在現代,因產業的逐漸發展壯大,小鎮與世界在逐漸融合,就是將其傳統建筑的特點進行保留,靈活運用,添加產業文化與現展的元素,將濮院建筑建成具有文化代表性,特點鮮明的文化特色小鎮。
參考文獻:
[1]李正歡,江南地區建筑文化的發展研究[D].南京大學學位論文,2014.1-3.
[2]王姬,夏雙.建筑設計如何與地域文化結合[J].城市建筑理論研究.2013(4).25-26.
[3]吳良鏞.建筑文化與地區建筑學[J].建筑與文化.2014(7).33-35.
[4]孫凌,江南水鄉城鎮空間形態研究[D].浙江大學學位論文,2010.26-27.
[5]沈文,論建筑設計與特色文化的現代化融合[J].建筑設計管理.2012(11).42-43.
[6]徐志偉.論地域建筑文化的發展[J].城市建筑理論研究.2014(15).34-35.
[7]丁熊.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創新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5,36(2):13.
[8]楊加明,吳鳳林.小空間設計在重卡內飾空間布局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15,36(4):64
[9]吳萍.城市文化中公共藝術空間的拓展[J].包裝工程,2015,36(6):1
[10]李正歡,江南地區建筑文化的發展研究[D].南京大學學位論文,2014.1-3.
[11]王姬,夏雙.建筑設計如何與地域文化結合[J].城市建筑理論研究.2013(4).25-26.
[12]吳良鏞.建筑文化與地區建筑學[J].建筑與文化.2014(7).33-35.
[13]孫凌,江南水鄉城鎮空間形態研究[D].浙江大學學位論文,2010.26-27.
[14]沈文,論建筑設計與特色文化的現代化融合[J].建筑設計管理.2012(11).42-43.
[15]徐志偉.論地域建筑文化的發展[J].城市建筑理論研究.2014(15).34-35.
作者:徐悅;俞梅芳 單位:嘉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