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西方學本土化教導剖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經濟學教育熱衷“國際化”制約著教學本土化發展。所謂“國際化”,目前在國內存在這樣一種傾向,就是使用國外的教材,甚至使用國外未翻譯成中文的原版教材,有的高校還要求用英文或者雙語進行授課,以為這就是國際化。實際上,我認為這種所謂的“國際化”是一種狹義的“國際化”。許多高校并沒有考慮到本校學生的英文水平和對這種授課方式的適應性。因為西方經濟學本來就是一門既重要又難學的課程,即便是用中文授課,學生也要花很多的時間去消化知識,去大量做練習。現在用英文或者雙語教學,學生們還要花較多的時間在英文學習上,甚至不知道到底是經濟學知識重要還是英文重要,結果很有可能是經濟學知識學得不牢固,英文水平也不見得會提高。實際上,已經有學者提出,真正的國際化一方面應該是現代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化,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國內經濟問題的理論化,并為世界所認可。盲目熱衷于所謂的“國際化”使得教學工作者們無暇顧及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是否適合中國國情,是否能夠解釋和解決國內的一些經濟問題。因此,我認為這是西方經濟學教學本土化的又一瓶頸。
西方經濟學傳統研究方法的不適應性給教學本土化帶來困難。西方經濟學研究經濟問題通常采用建構模型等計量分析方法,并且這些模型都有假設前提。本人在教學過程中認識到,這些假設前提和模型的提出都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例如,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有關利率和匯率決定的相關模型表明了這兩個變量在成熟市場經濟體制下是自由變動的,而利率和匯率在中國都是有管理的浮動的,是半市場化的,難怪這樣的模型既不符合中國實際,更不用談去解決現實問題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授課教師一方面要介紹教材上固有的理論,一方面又要突破固有的理論,將其與國內實際有效結合,甚至采用全新的方法進行講授,實在是相當困難。究其原因,本人認為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原創性成果少之又少,無論是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是硬搬過來的,這些并不一定完全適合于中國。
許多高校和教師自身并不重視西方經濟學教學本土化。西方經濟學教學本土化要求教學工作者對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既能使學生掌握經濟學的一般理論,又能夠解釋和解決國內各種經濟問題。而目前許多高校和教師并不重視如何使經濟學理論更好地為國內和地方經濟服務。例如,在編寫西方經濟學教材時,對于國外教材的框架體系生搬硬套,內容大同小異,幾乎沒有任何地改變;對于固有的經濟學模型在課堂上平鋪直敘,全然不管學生能否接受和認同;對于國外那些經典案例,每一屆都在重復使用,給學生的感覺仿佛就是西方經濟學理論只能夠去解釋西方國家的經濟現象,嚴重影響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除此之外,高校教師在申報和研究西方經濟學的教改項目時,也很少將目光集中到教學本土化當中來,而是比較熱衷于教學國際化、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方面的選題。
促進西方經濟學教學本土化改革的措施
盡管西方經濟學教學本土化改革面臨著種種困難,特別是進行理論體系和內容上的創新,構建中國本土化的經濟體系尤為困難。但是從教學的角度出發,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改革:
1.教學中注重中西方思維的融合,培養學生辨證地看待經濟學理論。正如前面所敘述的,西方經濟學理論是在西方社會成熟市場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規律性和經驗性的總結。把它放到中國的課堂上,首先,要求授課教師在介紹這門課程的時候就要將中西方思維的差異講清楚,要告訴學生習慣用西方社會的觀念去看待一些經濟問題,這本身就是一個思維融合的過程;其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肯定會對其中很多理論或結論提出疑問,這時授課教師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引導學生辨證看待這一問題:“該理論的合理性在哪里?——該理論哪里不符合中國實際?——中國實際應該是怎樣的?——怎樣修正理論才能更接近中國實際?”。盡管這個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有較大的難度,他(她)們在不斷地思考中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并且知道問題出現在哪里,這也是一種進步。
2.教學中注重經濟學教學國際化和本土化之間的融合。經濟學教學本土化和國際化并不是完全矛盾的兩種教學方式,它們之間是有較強的互通性和互補性的。真正的國際化應該是一方面將經濟學理論中國化,即將經濟學理論緊密結合中國實際進行教學;另一方面是將中國國內經濟的理論化,即提出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的新經濟學理論,這是一種創新,也是有的學者提出的“中國經濟學”。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經濟更好地和世界接軌,這是大勢所趨。而經濟學教學本土化也正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以說,本土化是為了更好更快地實現這個目標而提出的教學手段。因此,本人認為首先,我們必須是按照教學本土化的要求對西方經濟學內容體系進行整合,編寫新的教材。新的教材不但要求內容體系新,而且要求案例本土化;其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關注國內重要時事,有可能的話多把時間給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闡述自己的觀點。例如在講授“收入分配”這一部分時,我通常建議學生課外閱讀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因為“收入分配”是報告中重點闡述,也是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并且可以將中國調節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措施和其他國家進行對比,得出哪些措施是相類似的,哪些措施是中國所特有的。只有按照這樣的教學方法,才能使教學國際化和本土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3.教學中將傳統的研究方法和本土化的研究方法相結合。西方經濟學通常是運用計量經濟模型引導出相關理論的,而這些模型一旦套進中國的數據,得出的結論往往不符合中國實際。因此,我建議在教學過程中,教材上的計量經濟模型固然是要讓學生知曉,畢竟這是分析經濟學問題最常用的方法。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制定教學計劃時,西方經濟學必須要設置實踐課時。也就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根據教師布置的調研任務,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市場調查,搜集一手數據,對相關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撰寫調查報告,利用實踐課時在課堂上匯報調研成果,最后進行討論修改。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又可以將本土化研究方法得到的結論和教材上的相關理論進行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
4.授課教師要重視西方經濟學本土化教學模式的研究。前面所提到的一些促進西方經濟學教學本土化改革的措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那就是作為該課程的授課教師,首先要重視并積極地進行經濟學本土化教學模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通過申報西方經濟學教學本土化研究等教改課題,將其他同樣講授這門課程的教師納入進來,交流授課心得,探討本土化的教學模式,并實現資源的共享。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還可以由職稱較高的教師牽頭共同編寫西方經濟學教材,將探討的成果融入到教材當中去;另一方面,學院應該鼓勵授課教師積極參加高質量的相關學術研討會,學習外校教師在經濟學教學本土化方面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改進。
西方經濟學教學本土化是高校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一項任重道遠的重要課題。作為授課教師,我們必須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不斷探索,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增強教學本土化意識,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經濟學知識,提高學習積極性,并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靈活運用這些知識,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作者:萬歡陳有祿單位:廣西工學院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