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與生物產業融合發展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農業是遼寧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生物產業與農業的融合是高新技術產業向傳統產業滲透的一種重要形式。國家提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戰略為遼寧生物產業和農業的增長提供了契機和思路。遼寧農業基礎良好、生物產業也具有一定的優勢。農業與生物產業的融合需要一定的支持策略,具體包括扶持龍頭企業、加強產業基地建設、產業引導刺激市場需求、擴大扶持范圍和受益條件、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及創新商業模式等。
關鍵詞:產業融合;龍頭企業;商業模式
1遼寧發展生物農業的背景分析
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不同行業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生物產業與農業的融合是高新技術產業向傳統產業滲透的一種重要形式。生物農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領域,各國都將其作為一個戰略重點領域進行發展。利用生物技術培育的農作物已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增加農產品產量、改善農業作物品質、優化土壤結構、降低資源損耗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發達國家生物產業的年增率已達到了25%-30%,我國政府也一直把生物技術作為重點支持的戰略高技術領域,積極促進成果轉化。農業是遼寧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數據顯示,2005-2015年遼寧農業增長率整體低于GDP增長率,除2011年農業增長率達到10.5%以外,其它年份農業與生物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以遼寧為例王淑榮(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工商管理系,遼寧大連116052)摘要:農業是遼寧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生物產業與農業的融合是高新技術產業向傳統產業滲透的一種的增長率均在6%以下。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通過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及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來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2016年7月,遼寧省人民政府頒布了《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該意見從提高農產品的供給能力、強化農業供給側的物質支撐、增強市場主體活力等方面對未來遼寧農業發展進行了戰略部署。農業產業融合有助于促進傳統農業產業創新,[1]進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與產業發展,由此產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有助于提高供應質量。遼寧的生物農業企業的優勢主要表現在生物化肥方面,其次是生物飼料、生物菌類等。在生物肥料領域有代表性的公司包括沈陽金爾露、沈陽富硒、遼寧綠源生物、大連中科格萊克等;在生物飼料領域有代表性的公司包括錦州遼潤生物;在生物農藥領域方面有代表性的企業包括大連艾迪和丹東生物;在食用菌種領域有代表性的公司包括遼寧三友生物;在基因領域代表性的公司包括遼寧福龍生物;在植物生長調節劑領域代表性的公司包括遼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
2遼寧農業與生物產業融合發展研究
2.1對龍頭企業進行科研資助或上市資助產業的升級離不開龍頭企業示范與引領作用。[2]龍頭企業擁有技術、資金和管理方面的優勢,可以更有效率地為生物農業科技進步提供物質保障和基礎條件,為生物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有效平臺,并通過自身的輻射效用,帶動整個區域產業的升級和轉型。我國具有生物農業的上市公司概念股主要集中在山東和廣東。遼寧三家農業上市公司,分別是禾豐牧業、壹橋海參和天寶股份,其中壹橋股份在生物水產方面有實質性的拓展主營業務,平均利潤居各概念股之首。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有五十余家,但從發展生物農業的輻射和帶動角度來看,壹橋股份以海參生產加工和出口貿易為主,對于遼寧整體生物農業的帶動作用還十分有限。遼寧生物農業發展重點是生物化肥業,重點區域集中于沈陽、錦州和鐵嶺等地區。龍頭企業對新興行業的發展起著輻射、引導的作用,并且由于知識的外部效應,可以有效地促進競爭,提高產業的整體水平。在政策支持方面,首先應確立專項目資金的扶持領域,可以按地理區域、發展重點等維度確定資助的對象和標準。政府可以選取這些重點區域的典型的生物化肥企業予以重點發展。遼寧生物農藥和獸用疫苗方面的發展實力較薄弱,也應相應地給予一定的科研資金補貼,以保證地區產業的均衡和協調發展。其次,為了有效解決龍頭企業的資金問題,應加大對生物農業龍頭企業上市培育力度,鼓勵、支持和培育符合條件的生物農業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或通過發行股票和集合債券進行直接融資。
2.2專項資金支持產業基地的建設生物農業產品屬于農業體系的中間生產環節,消費者包括農業企業和一般個體農戶。農業產業集群突破了農業生產分散、規模小的局限性,在一定區位優勢的農區內劃定相對較大的地域范圍優先發展現代農業,由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用工業園區的理念來建設和管理,是集農業生產、科技、生態、觀光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高級形態。國內主要生物農業生產基地包括南京生物農業產業園和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遼寧目前還沒有設立農業生物產業園,但在圍繞水稻、玉米、設施蔬菜、水產養殖、畜牧養殖等優勢產業已建成14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在遼寧的14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75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233元。農業產業基地[3]有助于公共服務平臺資源的共享,實現法律、人才、商務咨詢的專業化服務,有利于基地內企業集中精力開展技術研發和技術推廣。遼寧生物農業企業起步較晚,相關的配套服務方面相對薄弱,僅憑少數的公司實力很難在短時間實現良好的運營。在新建生物農業產業園區的選址問題上,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如區位發展熱點、市場需求與輻射范圍等因素。對農業生物產業園的財政扶持政策可以通過以下路徑實現。對重點產業園區的基礎建設給予財政支持,如鐵嶺、阜新、朝陽地區的農業產業集聚度較高;對公共服務的建設,如商務咨詢、法律咨詢給予一定程度的財政補貼;對進駐企業根據不同的發展特點和要求,給予一定額度的專項資金,對于處于孵化期的企業,財政專項資金用于辦公設備、創業輔導與創業支持;對于處于加速期的企業,財政支持可以覆蓋人力資源、知識產權、法律服務、管理服務與市場營銷等方面。
2.3產業引導刺激對生物農業的市場需求要實現遼寧生物農業的廣泛應用,應根據地區的行業發展基礎,確定農業生物產業的發展重點。數據顯示,2000-2015的16年間,遼寧化肥使用量的平均增長率為1.3%。傳統化肥的過度使用會造成莊稼抗病蟲能力減弱、導致糧食減產和環境污染。生物化肥則有活化土壤養分、促進作物生長、抗病蟲害及改良土壤的作用。除生物化肥外,生物農藥、生物飼料等生物農業產品也有保護生態、提高農產品產量優勢。市場的有效開發需要注重行業的推廣和營銷,積極培育市場和引導消費。農業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生物農業又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只有需求才能有效的促進產業的發展,這就需要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的協作。政府應利用主流媒體引導大眾對于生物農業產品的正確認識;行業協會則可以通過科普講座、展覽會等各種形式展示生物農業的優勢;企業則通過開放日、媒體廣告等形式讓消費者直接了解生產流程和技術。生物農業屬于新興產業,生物飼料、生物農藥等產品在市場上價格要明顯高于傳統產品,這是由于前期研發投入的必然結果。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生物農業的技術開發和產品更新,政府應對購買生物農業產品的用戶給予一定程度的稅收優惠,從而刺激市場的需求。農業稅收減免的范圍主要包括增值稅和所得稅[4]。目前我國農產品增值稅的優惠稅率為13%,相對于法定的17%的稅率已有一定程度的優惠。政府可以對購買生物農業產品的企業減免增值稅稅率,推動生物農業產品的市場發展;同時對于企業的所得稅,也可考慮在一定程度上減免企業的所得稅。通過稅收優惠可以有效推動農業生物產品的銷售規模,促進生物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4擴大扶持范圍和受益條件生物農業不僅是技術密集型產業,而且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從前期的研發、實驗室研究到一定規模的量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由于研發活動存在極大的不明確定性,一些研發項目的投入往往成為沉沒成本,企業在研發過程中普遍面臨研發成本高、收益不確定的困境,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以完成研發過程。遼寧目前尚沒有設立專項支持生物農業的研發資金。部分地區支持生物農業的資金扶持,如表2-1所示。2015年,遼寧省人民辦公廳公布了《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意見》。該文件當中有關建立農產品加工產業基金、實施化肥和農藥零增長等政策與生物農業產業發展十分契合。生物化肥和生物農藥可以有效的改善土地質量,實現農產品增產,政府應該在實施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產業扶持政策。2016年,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遼寧省農業產業發展指導意見》,指出要建設一批優勢農產品繁育基地,并計劃實施6類重點項目。政府的財政補貼通常傾向于規模大、市場影響力強的企業,但對于生物農業產業而言,其尚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導入期,前期研發投入較大、產品價格定位較高,而市場響應度較低。政府可以通過扶持企業與高校、企業與科研機構的聯合項目來支持相關生物農業產品的研發與生產。
2.5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對人才的培養生物農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生物農業要求具有堅實的生物技術與農業技術基礎,系統地掌握生物技術與農業的基本技能,較強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人才。遼寧目前只有一家農學院,即沈陽農業大學,遼寧開設生物專業的高校有東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遼寧高校對生物農業的人才培養明顯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國內一些農業技術發達的地區,其高校的數量也在各省高校中位居前列。表2-2部分地區開設農學院、生物學科的數量。從專業設置來看,江蘇、湖北和武漢的高校數量居前。其中江蘇省農業類學院和生物專業的類高校屬于“211工程”類院校,師資力量雄厚,學科發展領先。遼寧對生物農業的人才培養,可以通過校際之間的合作、校企之間的合作來實現。政府可以通過資金投入,加強校際之間相關專業的學科建設,鼓勵各高校之間資源共享。如大連輕工業大學開設有生物工程專業的碩士點,沈陽農學院設有生物科學研究所,應該鼓勵企業與高校合作,促進資源共享,降低研發成本;同時,還應設立生物農業發展創業基金鼓勵和支持各類人才創辦生物農業企業,構建有利于集聚生物農業發展人才的良好政策環境。
2.6新興商業模式提供資金扶持商業模式[5]是指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的部門之間乃至與顧客之間、與渠道之間都存在各種各樣的交易關系和連結方式。生物農業產品作為一種更新換代產品,具有明顯的優勢和可持續增長能力,但由于在生產初期創新研發成本高、市場認可度低,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下(如圖2-1所示),生物農業公司承擔了研發、生產和技術的角色,但并沒有轉化為商業上的優勢。傳統農資企業由于生產成本低,其價格優勢成為吸引農戶的重要因素。生物農業公司面臨以下困境:高投入和市場前景的不明朗性造成較高的財務風險和運營風險;由于農戶地理位置的分散性造成后續的技術服務規模效應不強。
3結語
由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遼寧經濟近年來遭遇了明顯的瓶頸期。2015年8月,遼寧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方案的通知》,確立了高端裝備制造業、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等為戰略新興產業。2016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了《“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構建生物種業自主創新發展體系、推動農業生產綠色轉型、開發動植物營養新產品的戰略目標。遼寧集聚了眾多的農業企業和生物企業,二者的有效融合可以有效地促進農業的升級,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適當的資金扶持、稅收刺激、人才培養、政府政策傾斜和商業模式創新是重構供應鏈結構,形成價值鏈的協同創新;二是圍繞客戶需求重新對價值鏈進行整合,重點發展能夠為客戶提升附加值的環節。農業生物產業的商業模式創新一方面體現在供應鏈環節,即通過政府的組織協調形成生物農業的專業咨詢機構,向農戶購買者提供專業技術指導;另一方面體現在促成農戶的集合購買,從而擴大生物農產品的使用規模。在新的商業模式下,生物農業企業和種植農戶之間要實現規模經濟和資源整合以形成優勢,需要政府充分發揮組織和協調的功能。遼寧的鐵嶺、阜新、朝陽等市農業產業集聚度較高,農業產值在當地生產總值中占有重要比例,可以考慮率先在這些地區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試點工程。在試點工程推進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為在全省展開生物農業創新模式提供必要的思路。都是保證遼寧生物農業長足發展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劉海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案例研究[J].經濟縱橫,2016,(10):88-91.
[2]韓志慧.促進天津市生物農業產業發展的對策探討[J].農業科技管理,2015,(3):87-90.
[3]王麗娟.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運行模式與績效關系的分析[J].科學管理管理研究,2012,(1):117-120.
[4]滕昊,蘭慶高.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扣除新政效應分析[J].地方財政研究,2013,(3):49-53.
[5]趙龍.互聯網商業模式中的創新驅動力探討[J].中國商論,2017,(12):150-151.
作者:王淑榮 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