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工造林未成林地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山西林業科技雜志》2015年第一期
1未成林地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應按期成林而未成林人工造林未成林地,是指人工造林成活率大于或等于合理造林數,尚未郁閉但有成林希望的新造林地。人工造林地如果是闊葉樹,通常應3a后成林;如果是針葉樹,應5a后成林。陽曲縣人工造林未成林地中,闊葉樹林齡4a以上的面積達2114.36hm2,針葉樹林齡6a以上的面積達4434.71hm2.應按期成林而未成林的達6549.07hm2,占總面積的67.10%.
1.2苗木生長狀況差陽曲縣人工造林未成林一大部分苗木生長狀況差,具體表現在部分苗木逐年死亡,保存率日益下降;樹木長勢差,甚至停止生長。
2難成林的原因
2.1客觀因素自然因素是人工造林未成林地難成林的主要客觀因素之一。部分造林地土壤干旱貧瘠,水土流失嚴重,蓄水能力差,造成人工造林地苗木長勢差。
2.2營造林質量管理意識差首先表現在營造林質量的內涵不明確,其次是營造林質量考核指標體系和管理體系不完善,管理措施比較落后。
2.3造林技術不科學1)在樹種的選擇上,不能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2)整地方式不規范,不能有效攔截地表徑流,造成新的水土流失。3)在新植的108hm2造林苗木中,部分苗木質量不合格。
2.4幼林撫育不到位忽略重頭年新造,輕次年補植;幼林撫育不及時。如,刺槐截桿造林,埋土越冬,第2年春季不剪芽,秋季不修枝。
2.5管理管護滯后管理管護滯后,“重栽輕管”現象普遍存在,牛羊踐踏、病蟲危害嚴重。
3建議
3.1重視造林規劃造林規劃要科學、合理,造林模式、林種、樹種的選擇要正確,整地方式和坑的規格設計要符合實際,苗木的栽植、管護、撫育等工序要規范、及時。掌握植被天然分布的規律,立地類型劃分應充分考慮造林地的地形、地貌、氣候特征等因子,根據所栽樹種的生物和生態學特性,正確選擇合適的施工作業方法。
3.2因地制宜陽曲縣屬于干旱地區,年降水僅420mm~440mm,為了使造林后能盡快成林,必須考慮不同樹種對水分的需求。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梁宗鎖的研究表明,刺槐和楊樹屬于高耗水、高水分利用率的樹種,不能栽植在土壤貧瘠、土層薄的干旱地區。陽曲縣的喬木樹種宜選擇油松、樟子松、落葉松、側柏、刺槐、楊樹、柳樹、元寶楓等;灌木樹種宜選擇紫穗槐、檸條、沙棘、連翹、黃連木、荊條、金銀花等,優先發展鄉土樹種。
3.3選擇良種壯苗種苗質量是營造林質量的基礎。良種苗具有病蟲害少、生長健壯、遺傳特性好的特性;壯苗指地徑粗、根系發達,苗木高、壯、重量大、頂芽飽滿。選擇良種壯苗,利于后期的生長成林。
3.4科學整地針對造林季節的干旱情況,采取有效利用自然降水的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通常提前1季或1a進行整地。1)常用的整地方式有隔坡水平溝,反坡梯田,水平階、水平帶狀、回字型水平溝與魚鱗坑組合等方式。整地方式的選擇應把握因地制宜,能充分集截地表徑流的原則。2)整地的深度和規格。在充分考慮造林后樹木的生長、立地條件及施工費用等因素的基礎上,以最大程度的蓄積天然降水為標準,來決定整地的深度。筆者根據多點調查試驗,深度在80cm以下的土壤水分變動少、整地作業效果差。綜合施工費用和栽植樹木生長情況,一般把整地深度定為50cm~70cm.60cm~70cm深時適宜栽植喬木樹種,50cm~60cm深時栽植灌木效果最佳。3)整地注意事項。不宜挖水平溝的地方,要用魚鱗坑補充;整地要做到生土做埂、熟土回坑,清除雜草石塊;陡坡地要保留原植被帶,以防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5適時造林春季、雨季和秋季均可造林。在遵循樹木生長規律的基礎上,準確把握造林時間。春季應在土壤剛解凍或樹木萌動前進行造林;雨季針葉樹應在春梢停止生長后進行造林;秋季應在樹木進入休眠期或土壤封凍前進行造林。
3.6有機覆蓋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劉國彬專家采用時空互代的方法,以刺槐林為代表,通過對不同利用年限的人工林土壤養分特征及演變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人工林土壤肥力處于低水平,土壤養分中的有機質和速效磷空間變異較大。所以,造林后結合幼林撫育管理,在苗木周圍進行有機物覆蓋(雜草、樹枝等),可以起到抗旱、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養分和水分含量的作用,促進幼樹快速成林。
3.7加強撫育管護俗話說“三分造林,七分管護”。對人工造林未成林及時進行撫育管理,是保障造林后樹木存活及成林的關鍵。
作者:韓祥林單位:陽曲縣林業勘測設計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