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環境中雨水景觀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雨水是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資源,自古以來,人們就依靠雨水種植農作物,并收集雨水滿足日常生活的飲用、洗滌等需求。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雨水收集利用的新理念與新手段不斷出現,例如以低影響開發技術為核心的各類雨水利用設施,目前已經在北京順義東方太陽城、深圳萬科總部、深圳牛山公園等項目中得到應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大部分雨水處理設施由水利工程相關專業人員進行設計建設,雖然具備良好的功能性,其形式卻往往較為生硬,在營造良好景觀效果、提升場地綜合價值等方面尚顯不足;充滿野趣的雨水濕地等景觀,因其原生態的形象易被公眾認為是“雜亂”和“缺乏管理”的,而難以被公眾接受,也影響了相關理念和設計的推廣。本文試圖通過一些優秀的雨水景觀案例,探索雨水景觀設計的手法,在科學管理雨水的同時,利用雨水形成獨具特色的景觀,為公眾提供舒適活動場地,帶來美學享受,并發揮一定的宣傳教育作用,實現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
1雨水景觀的藝術化
雨水景觀由雨水本身和與之相關的環境元素共同構成。雨水從天而降,可以有滴、落、瀝,珠落玉盤乃至瓢潑如注的動態,與植物、鋪裝材料、雨水基礎設施等環境元素作用,又可以出現蓄、流、溢、泄、漫、跌水、瀑布等動態。各類環境元素本身即可成景,而在降雨時與雨水相互作用,又能夠形成獨特的景觀效果。藝術化的雨水景觀設計能夠給人帶來以雨水為主題的豐富美學體驗。景觀設計是空間的藝術,需要點、線、面的合理布局,雨水景觀同樣如此。雨水景觀設計中的點狀元素包括雨水桶、小型集水池、雨水花園、雨水種植池等,線狀元素如落水管、水渠、種植淺溝等,面狀元素包括水平的池塘、人工濕地和垂直的跌水瀑布等。一處設計獨特的節點,可以成為景觀中吸引游客注意并開始探索雨水蹤跡的起始點,而重復出現的點狀元素則能夠形成強烈的韻律。線狀元素在雨水景觀中非常多見,可以起到軸線的作用,串聯起景觀序列中的諸多節點,是游客追蹤、探索雨水徑流運動蹤跡的線索,增加了游賞的趣味性。無論是開闊的水面、生物種類豐富的濕地還是奔騰的瀑布,面狀元素的出現往往形成雨水景觀序列中的高潮,通過合理布局,能夠進一步強化雨水主題的觀賞體驗。各類雨水基礎設施是雨水景觀中的重要人工元素,如雨水管、各類溝渠、水池、井蓋等,雨水管是絕大多數建筑都具備的構件,然而其中大部分外觀千篇一律,只能保證基本功能而不具有裝飾美化作用。并且相當一部分雨水管直接將雨水排放至地面或排水溝,降雨時不但缺乏美感,漫流的雨水還容易成為人們出行的障礙。對于雨水管的藝術化設計,德國德雷斯頓市(Dresden)新城區中一座建筑的雨水管是一個非常精巧的范例,該建筑的雨水管由多個漏斗、喇叭、回旋、轉折等形態的構件組成,降雨時雨水依次流過各構件,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響,便可形成一曲雨的“交響樂”(圖1),這座建筑也因此有著“雨水劇院”之稱。
作為更廣泛的應用,可以借鑒其趣味性的形態與色彩,與建筑形成呼應。距地面較近的雨水管甚至可以設計若干分支來容納小型綠植,植物依靠雨水灌溉或與人工養護相結合,多余的水則從容器底部流出匯入雨水管的干管。雨水管還有一個功能近似的變體——雨水鏈(rainchain),雨水鏈將流動在管內的雨水挪到了金屬鏈表面,不同形態的鏈條塑造了各異的水流效果,其本身也是精致的裝飾品。雨水鏈多用在一二層的建筑上,在日式傳統建筑中比較常見,歐美國家現在也有不少家庭將雨水鏈用于自家的房屋(圖2),商家有多種形式的雨水鏈可供選擇,購買也非常方便(圖3)。而我國的國情有所不同,個人住宅絕大多數是在多層及高層建筑中,因此引入雨水鏈這一設施在各類景觀建筑上更容易實現,亦可打破常規,將雨水鏈與景觀小品相結合,更多從造景角度來設計雨水小品。降雨時與雨水密切接觸的各種環境元素,其形態及材質決定著雨水的動態和視覺效果。如上文所述雨水鏈,杯狀、片狀、環狀的構成單元會形成各異的水花。不同的材質在被雨水打濕后呈現出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如玻璃、不銹鋼的光滑,耐候鋼的粗獷,木材的溫厚,粗糙的天然石材形成無數微小的水洼,鵝卵石使水若隱若現于其下。運用材質間粗糙與細膩、天然與人工、硬質與軟質等的對比,可以增加降雨時景觀視覺效果的豐富性,創造以雨水為關注中心的美學體驗。
2雨水景觀的可視化
可視化是傳統雨水管理措施中相對缺乏的,通常的雨水管理設施是以管道、蓄水結構、水泵等構成的地下網絡,雨水徑流進入之后其蹤跡不再可見,即使將雨水收集凈化后重新用于景觀,若不特意說明,公眾也很少能夠得知。園林景觀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隨時處于動態變化中,植物的季相變化,自然界風霜雨雪的氣象元素,都會給園林景觀帶來各具特色的景象。而賞雨更是早已被中國歷史上的文人雅士視為賞心樂事,春雨潤物,夏雨芭蕉,秋雨殘荷,都常見于詩詞歌賦之中。對于現代景觀設計而言,“賞雨”的內容更加豐富,雨水景觀的可視化設計不僅是傳統意義上降落過程中的雨,還包括雨水循環過程的可視化。自然狀態的土地上,雨水降落至地表后會發生漫流、蓄積、下滲、蒸發等一系列過程,構成了不同去向的“雨水蹤跡”。建成場地上同樣發生著雨水的運動,降落過程中雨滴與建筑物、構筑物、植物、地表等不同形態和材質的表面碰撞,形成多種視覺和聽覺效果;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徑流后,可以營造深淺、急緩不一的流動效果;在儲水容器或洼地中蓄積的雨水構成臨時性的景觀,經過蒸發和下滲又逐漸消失。這是在自然環境中原本存在的過程,雨水景觀用人工營造的形式令其再現,而不是將雨水這個角色從場地中抹去。這一過程中所涉及到的雨水處理設施同樣能夠可視化處理,與傳統的地下雨水設施配合使用。如依傍道路設置種植淺溝和小型水渠,用以代替部分或全部地下雨水管道的做法,在景觀設計中是比較常見的。以雨水為主題的景觀在保證其功能性的同時,需要更加注重設施本身的藝術性,特別是這樣的線狀元素還經常作為串聯整個景觀序列的線索出現。溝渠的平面形態與高差變化,人工溝渠的表面材料,自然溝渠的植物種植,都可以創造趣味性和吸引力。人工溝渠中可能包含調控流量的閘門,自然溝渠可能兼具初步凈化雨水的功能,這些也都是可以重點展示的內容,能夠使人對雨水的收集利用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即使在沒有下雨的時候,完整而易于辨識的雨水處理系統也能使人很容易地推測出雨水的運動。可視化設計還可能包括對場地歷史上水環境的展示,將場地內遺留的雨水相關設施或遺跡納入新的景觀設計中,或以象征性的意象來表現歷史環境,向游客講述場地曾經的雨水故事。
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州立大學(PortlandStateUniversity)的斯蒂芬大樓(StephenEplerHall)有一系列雨水景觀,雨水的蹤跡從五層高的大樓落水管出口開始,出水口下方是一個混凝土砌筑的小型水池,其中以卵石填充,用以緩沖雨水(圖4)。水池底部有孔,將雨水導入貫穿庭院的水渠之中,水渠內以規整的石塊立砌填充至與道路齊平,水在石塊的縫隙間流動,不會妨礙通行(圖5)。水渠末端與下沉式種植池相接,雨水到此完成了一個可視的利用流程。而之后經過植物初步凈化的雨水會被收集在地下的蓄水池中,供建筑中的衛生間沖廁使用。在這一系列可見的雨水設施旁邊還特意設有帶雨棚遮擋的坐凳,用以吸引和鼓勵人們在降雨時欣賞雨水的活動。
3雨水景觀的可參與性
當可視性的雨水景觀吸引了游人駐足觀看時,該景觀就已經具備了較低程度的參與性,而更深層次的互動則需要更多的條件來保障實現。傳統雨水管理設施出于安全考慮往往使人遠離,要創造良好的雨水互動,首先需要提供安全、有所控制的雨水接觸機會。雨水徑流的流量、流速與水深是必須嚴格把控的,人可以接觸的雨水徑流應以緩和的淺流形式出現,條件不適宜的區域,通過植物、地形等的屏障來避免人的接觸。流量的控制可以通過多級水池,或增大徑流漫流的面積實現;控制流速可以通過彎曲水道,放置擋水石實現;控制水深可以在蓄水區域填充卵石或規則排布的磚石,或者在水面下增加能承受一定重量的網格結構。此外雨水的水質也需要納入考慮,來自屋面的雨水在初期沖刷之后往往相對潔凈,而來自道路的雨水則含有較多污染物。選擇合適的雨水來源,并通過適當凈化,保證水質的安全。對于能夠保證安全接觸的雨水,可以采用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來吸引人的注意,如獨特的形態、鮮艷的色彩、降雨時的滴瀝雨聲等。雨水景觀的參與性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觀賞——提供優美的景色和看到雨水或雨水管理設施的機會,引起興趣,例如通過道路游線的組織,標識系統的提示,利用坐凳的布置位置來引導視線等;進入——提供使人接觸雨水或雨水管理設施的機會,如明確的允許進入的節點或標識;互動——追蹤雨水處理過程,調節雨水管理設施的機會,如時隱時現的雨水蹤跡,可操作的小型水閘,可移動的擋水石等。美國西雅圖市的雪松河流域教育中心(CedarRiverWatershedEducationCenter)庭院中設計了鼓勵人們去觀察、聆聽、觸摸的雨水景觀。來自金屬材質屋面的雨水從雨水管排出后進入一個小型集水池,集水池由石材雕刻而成,在起到緩沖作用的同時也作為一個景觀小品吸引人的注意。屋面和水池中滴瀝的雨聲則形成了聽覺上的對比。雨水從集水池底部的孔流出,經過一段填充碎石的淺水渠,窄而淺的水渠允許任何人安全地接觸雨水,移動其中的石塊還可以看到不同的水流形式。之后的水渠變為無碎石填充的曲線形水道通過整個場地,水道上方覆蓋了水波紋樣的不銹鋼隔柵,保證安全的同時也進一步點明了景觀的主題(圖6)。
4雨水景觀的宣傳教育作用
具有上述可視性和可參與性的雨水景觀很容易吸引人的注意,也就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宣傳水資源相關信息的環境。實現環境教育目的的途徑有多種,可通過圖文介紹直截了當地展示相關信息,也可通過迷惑性和引導性的設計,激發起參觀者的好奇心,進而通過觀察與探索,了解該場地的雨水管理流程。美國華盛頓州皮爾斯縣環境項目(PierceCountyEnvironmentalServices)就設計了一條追蹤雨水蹤跡的景觀主線,建筑的落水管下方承接了混凝土材質的螺旋形水道,以其獨特的形式來吸引注意。降雨時雨水自此經過,進入臨近的濕地,濕地有步道以鼓勵參觀者近距離體驗。沿步道行至終點,雨水消失在一條道路下方,穿過道路后又重現于一條種植淺溝,淺溝內填充河邊常見的卵石,栽植濱水植物,并點綴散碎的浮木,即使在無雨時節,也能夠使人聯想到水的主題(圖7)。淺溝的一側為停車場,另一側為步道,很好地保證了淺溝的可視性。淺溝的末端再次消隱于道路,“雨水蹤跡”在一處廣場上再現,通過三個閥門形式的雨水設施意象與標識系統配合來展示場地的雨水徑流被分流至三處滲透區域,并可對比三處區域的滲透效果。當游客沿著雨水的蹤跡游覽結束后,便可以建立起對雨水循環的初步認識。不管景觀的形式如何,要實現宣傳教育的目的,完善的信息系統是不可或缺的,其主要組成部分就是場地內的各類信息標識牌。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標識牌首先應合理選擇安放位置,以場地內的主要游覽線路為主,易于被發現,并可起到引導游覽方向的作用;其次,在標識牌的設計上,最好選用醒目鮮明的顏色,如亮黃色、橙色等來吸引注意;在信息內容方面,避免大段的文字介紹,多用示意圖,力求簡明易懂,提高游客的閱讀興趣,降低理解難度。除了場地內的信息系統,其他宣傳與活動形式還包括建設相關網站、舉辦時令性活動、聯合學校的野外實習、與商業項目合作等。以雨成景,古則有之,在現代景觀設計中,雨水景觀除了提供視覺享受,更重要的目的是合理利用雨水和提供相關教育信息。在文中提到的四種設計途徑里,藝術性和可視性能夠保證雨水景觀被公眾接受并引發其興趣,可參與性提供了近距離接觸雨水的機會,通過一系列視覺、聽覺、觸覺的體驗,輔以信息標識的說明,最終使參觀者在享受優雅環境的同時,對水資源、水循環等信息建立感性認識。在水資源匱乏,用水壓力不斷增大的今天,雨水收集設計除了功能之外,在生態和景觀美學等方面,還可以擁有更豐富的內涵。
作者:武煒瑤 吳雪萍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 西安市市容園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