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及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東川區生態農業現狀分析
1.1優勢
1.1.1區位優勢東川區地處滇中偏東北部,昆明市最北端,東鄰曲靖市會澤縣大海鄉,南倚尋甸縣,西與祿勸縣毗鄰,北連巧家縣并與四川省會東縣隔金沙江相望。南距昆明市區155公里,北至巧家縣城15公里,北至會澤縣城110公里,西至祿勸縣城237公里。南接“昆明、楚雄、玉溪”城市群,北銜“成都、昭通、重慶”,西對“六盤水和貴州”城市區域,在連接“成渝、滇中、黔中”三大市場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
1.1.2自然資源優勢東川區地處內陸低緯高原地區,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征,光、熱、生物資源豐富,生態類型多樣化,產業適應面廣,為東川農業多樣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東川區境內除海拔3200米以上地區全年皆冬外,其余大多數地區冬無嚴寒,河谷地區全年無冬,且水、光、熱等資源豐富,全年平均氣溫25℃,夏季作物生長期短,病蟲害相對較少,有利于發展無公害、天然型、生態型綠色農產品;高山、亞高山地區冬夏季節較短,大約有10個月以上時間屬春秋季節,草地資源豐富,牧草種類多樣化且適口性好,十分有利于發展高山圍欄養殖。
1.1.3土地可利用空間較大東川區土地總面積1871.14平方公里,農用地面積為194.19萬畝,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9.19%,目前未利用地面積尚有79.74萬畝,占全區土地面積的28.41%,被利用的土地只占總土地面積的71.6%。由此可見,東川土地可利用面積有一定的空間。
1.2生態農業建設已見雛形“十一五”期間,東川區加大了生態環境整治和農業農村發展投入力度,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果蔬、高山藥材等一大批名、特、優、新產品得到了較好的挖掘、開發和利用,形成了以海拔1600米以下小江河谷熱區為主的早冬蔬菜、瓜、果經濟作物產業群,以海拔1600米以上至2400米以下的二半山區為主的優質經濟林果產業群及以海拔24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為主的藥材產業群和高山圍欄養殖產業群。目前東川區已建成了3萬畝優質加工型馬鈴薯基地、1萬畝優質面條小麥基地、2000畝釀酒葡萄基地、186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萬畝甜杏基地,萬畝桃園等特色農業示范園區。
2存在問題
2.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十一五”以來,東川區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質量保護,改善了投資環境,相當便利的交通運輸網絡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相對良好的環境條件。但東川區農業內部基礎設施仍然較為薄弱,農業生產條件非常脆弱,土地資源分布零散,機械化水平低,灌溉設施落后且老化,農田水利建設滯后于農業發展需要,至今絕大部分地區尚未擺脫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抗災能力極差。目前,全區耕地總面積中旱地占82.6%,25度以上的坡耕地達3.1萬多畝,土壤耕作層在20厘米以下耕地占總耕地面積的72.5%,農業灌溉水利化程度較低,主要集中于小江河谷地帶,灌溉方式仍然以傳統的溝渠灌溉為主,只有少數農田采取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
2.2土地資源分散,農業規模效益差東川區土地資源自身分布零散,大部分耕地分布于坡度較大的山面,坡度小于2°的耕地只有2.34萬畝;坡度小于6°的耕地僅占耕地總面積的8.95%,坡度大于15°的耕地占耕地總面積的62.07%,其中坡度大于25°的耕地達3.1萬畝,開發難度大,過度開發利用易造成水土流失。
2.3農業市場化程度較低東川區農業發展借助了氣候地理條件的多樣性的優勢,然而各項產業比較零散、不成規模、沒有主導型產業和具有明顯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雖然有一家省級龍頭企業(東川無名面條廠),其具有一定規模,品牌效益較好,但對上下游產業的帶動能力較弱,大部分農民還處于自發分散和無組織的生產狀態,農產品結構性過剩問題仍然存在。
3對策
東川區發展生態農業,須生態修復與經濟發展并重,在生態極度脆弱區域則應以生態修復為主,經濟發展為輔。進一步加大生態治理力度,把農業發展與生態修復統一起來至關重要,而農業發展應結合農業自身特點和規律,按照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本思想,合理配置各種資源,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林牧副漁五業并舉。東川區發展生態農業,須以市場為導向。由于信息來源渠道較少,農民獲得的信息不全面或不及時,農業生產經常盲目發展,常常出現“有市無價”或“有價無市”的現象,限制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應為農戶提供能夠全面、及時了解市場信息的渠道。東川區發展生態農業,須著眼未來、科學規劃、循序漸進。
生態農業發展是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的,而單純追求生態效益而過度忽視經濟效益也是不可持續,故東川區在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背景下發展生態農業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中包括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的實施、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及農民自身思想意識的轉變等,都需要長期地科學規劃、循序漸進的進行。作者簡介:谷培會,大專學歷,東川區銅都街道農技中心,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
作者:谷培會 李云候 單位:東川區銅都街道農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