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耕地資源逐年減少。近年來,紀荀村新農村建設的加速促使越來越多的鄉鎮企業、工業園區在農村興建,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再加上化肥、農藥的過量施用,耕地土壤的質量不斷下降,使適合農作物生長,可用于耕種的土地持續減少,人均占有耕地資源逐年降低,人多地少的矛盾逐漸顯現。目前紀荀村土地總面積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618畝,占全村土地總面積的34.2%。據調查,2010-2014年間,紀荀村累計減少耕地304畝,年均減少76畝,年均遞減率為1.54%。雖然減少量有所下降,但是逐年減少的趨勢仍然無法得到有效控制。
(二)水資源面臨危機。“60年代飲用灌溉,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水質變壞,現在是黑臭難耐”,這是紀荀村水環境變化的真實寫照。工業廢水是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成分復雜、毒性大、不易凈化、難處理等特點。有村民表示,村子西頭和北頭都有小河溝流經,不少工廠直接把污水排到溝里。“我們地下水被污染好多年了,村里的自來水顏色經常發黃”。更有村民發現,村里的小動物都變得越來越少。除了工業廢水,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的農藥、化肥由于利用率較低,只有30%-40%被農作物吸收,其余大部分隨表土流入村莊的河流、湖泊,隨之流失的氮、磷、鉀營養元素,使水域受到富營養化污染的危害,從而致使水質惡化。另外,鄉村生活污水未經處理而直接排入河道,生活垃圾被隨意拋棄在河塘或低洼地的現象屢見不鮮,由此造成河道淤積,許多河段魚蝦基本絕跡,水生生物無法生長,而水花生等喜污染植物卻生長茂盛。
(三)空氣污染加劇。在紀荀村,空氣污染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了,主要來自化工廠,汽車、發電廠等排放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每年都有村民因接觸污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疾病。工業生產排放到大氣中的污染物種類繁多,有煙塵、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機化合物等。有村民表示,每到晚上,總有小廠偷排廢氣,“味道大得很,夏天都不敢開窗”。另外,農作物秸稈利用極不合理,大部分在田間被直接焚燒,在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煙塵,造成空氣污染。尤其是在農忙時節,往往使得整個村莊煙霧彌漫,嗆得人咳嗽。最后,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產生的尾氣也是重要的污染物。特別是汽車,量大而集中,所排放的廢氣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這些物質能直接侵襲人的呼吸器官,嚴重影響村莊的空氣質量。
二、興化市紀荀村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經濟因素。首先,經濟發展不足,農民收入偏低。一方面,農民在子女就學、醫療衛生、養老保障等各項支出方面,負擔沉重,生活艱難。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往往會通過盲目開墾土地、毀山伐林等方式來改善經濟狀況,這種不顧后果的行為會在很大程度上加劇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就業渠道較少,農業產出增長緩慢,農民便會想到通過發展工業經濟來提高收入。和城市相比,農村投資環境不夠理想,僅能依靠廣闊的土地資源和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吸引外來投資。鄉鎮、私人企業等據此進入農村,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帶來了嚴重的工業污染。其次,紀荀村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在農業方面,農民不合理的開荒造田、圍湖造田等行為,破壞了植被和水循環系統,使森林和草地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涵養水源的功能減弱。在農作物耕種過程中,由于農民的文化素質水平普遍較低,只知道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可以增產增效,卻不知道長期大量使用這些化學品會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水體污染,最終降低糧食產量。在工業方面,紀荀村有一些鄉鎮企業是高能耗、高污染的印染廠、造紙廠、金屬冶煉廠等,設備簡陋,技術落后,缺少“三廢”處理設施,污染物直接被排入到河流、空氣和土壤中,再加上縣級環境管理部門對于它們的監管力度較弱,在企業利潤的驅動下,絕大多數鄉鎮企業無視環境污染問題,大肆從事生產活動。
(二)政治因素。在農村經濟社會結構轉型過程中,由于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存在,政府環境管理行為不當等政治因素的影響,紀荀村生態環境狀況難以改觀,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面臨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城鄉長期以來存在著二元化的社會結構,使得農村和城市發展極不平衡,城鄉差距過大,這種差距不只表現在經濟發展上,還表現在文化、政治、法律、環境等方面。多年來,國家政策傾向于城市發展,環境保護資源大多用于城市,農村的環境保護受到忽視。和興化市相比,紀荀村基層環保機構不健全,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缺乏,環保投入資金不夠。在環境管理方面,政府的行為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在立法上,農村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不健全。隨著紀荀村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更加復雜,現有的環境法律法規,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可操作性不強。第二,在執法上,政府的執法力度不夠,人治重于法治。地方政府片面強調經濟的發展,對帶來巨大經濟效益但卻污染嚴重的企業偏袒倚重,放任自流,甚至以權壓法,干擾環保部門的正常執法。第三,不合理的績效考核機制。一些官員只重視經濟增長等這些對自己政績有著實實在在幫助的事情,而對于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卻有意無意地忽略。
(三)社會因素。第一,人口增長過快,對環境造成沉重的負荷。一方面,人均占有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積的減少必然會引起糧食問題。為了保證糧食的充分供應,農民通過圍湖造田、砍伐樹林等手段來增加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總產量,但卻由此造成土地沙化,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另一方面,生活垃圾持續增加。其中許多成分危害大、難降解,依靠傳統的方式根本無法處理,加之垃圾收集和處理系統不完善,越來越多的生活垃圾直接排出。很多垃圾長年累月堆積在公路邊、河道兩側,既破壞土壤結構,又污染水體。第二,農民受教育的程度較低,生態意識淡薄。大多數農民只有小學或者初中學歷,有些甚至沒有接受過教育,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對于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危害認識不足,因而很難在思想上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農業生產上,為了獲取最大的產出,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地膜等農用化學產品;在日常生活上,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生活污水隨意排放,使農村居民居住點的生活環境嚴重惡化。淡漠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利于新農村的建設。
三、解決興化市紀荀村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環保意識。保護農村生態環境需要千家萬戶的參與,而農民的參與有賴于農民環保意識的提高。“農民環保意識的提高,一方面能夠使其清醒地認識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增強其對自身污染或破壞環境行為的自我約束;另一方面,也是實現農民參與環境決策的重要思想前提”。首先,在學校教育中,通過對學生進行環保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普及,使得年輕一代的思想中牢固樹立環境保護的觀念。其次,政府或者村委會定期組織農民親自參與到環境保護的實踐中來,切身體會在生產生活中自發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自覺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最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介進行環境法制和知識的宣傳,使廣大民眾明確自己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樹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觀念。
(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加快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針對紀荀村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必須一改往日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走生態農業的發展道路。首先,制定一個比較系統的農業建設規劃。要始終堅持農業生產的潔凈化,以農業廢棄物的再利用為原則,形成一套極具生態效益的農業建設規劃,實現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相協調。其次,探索高效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改進噴藥的器械,降低農藥的散失和殘留,多使用有機肥料,減少工業肥料對水體、土壤和農產品的污染。最后,將農業生產中的廢棄物轉化為有用的產品,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比如搞養殖的時候將禽畜的糞便作為農田、果園等的有機肥料,或者是利用沼氣發電等。總之,要根據紀荀村的實際情況,用最少的投入實現最大的收益,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的農業生產路子。
(三)完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當前,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對于環境保護,很多時候僅僅是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對農村環境問題進行從預防到治理的有效約束。目前在紀荀村,很多個人和單位對《環境保護法》的重視程度不夠,法律的威嚴和威懾力得不到充分體現,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因此,在我國現有的《環境保護法》中,應當再多增加一些關于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條款,適當提高環境違法的懲罰力度。另外,在數量有限的涉及農村環境保護的各類法規和規章中,有一些并沒有充分考慮到農村的具體適用情況。這就需要我們在未來的立法中不斷彌補和完善相關的立法空白,制定出一系列真正適合農村現實情況的易操作的高效法律法規。
作者:馮婷婷 沙國華 單位:東華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