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青稞高產栽培技術與推廣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 要:西北地區氣候特殊,環境復雜,農作物種植有一定的局限性。青稞作為主要的農作物之一,不論是在經濟方面還是在食用方面都有很好的應用價值。在多年種植歷史中,青稞高產栽培技術不斷創新,產量和品質都有明顯提升,種植經濟效益增加。它的高產栽培技術可以從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分析,需要重點做好各個階段的栽培管理工作,提高應用推廣價值。
關鍵詞:青稞種植;高產栽培;技術推廣
青稞是一種喬本科草本植物,是重要的高原谷類作物,具有很強的耐寒性和環境適應性,在我國西北地區有大面積種植。青稞的品種類型較多,在高產栽培過程中要結合地區實際,并把握高原氣候特點,對栽培全過程實行精細化管理,實現種植的高產高質,凸顯其經濟價值和食用價值,同時還要從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入手,采取有力對策做好推廣工作。
1 尖扎縣青稞種植情況
尖扎縣位于青海省東南部地區,隸屬黃南藏族自治州,地域面積1714km2,是青海省重要的農作物生產基地。尖扎縣地勢西高東低,主要地形以河谷、丘陵、山地等為主;氣候屬于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7.5℃,年均降雨量380mm左右,光照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農業種植面積有5279.8hm2,主要農作物有小麥、青稞、玉米、油菜等,2020年青稞種植面積為733hm2,產量達263.3萬kg,較去年有明顯增長。近年來,尖扎縣在惠農政策扶持下,堅持“穩糧食、強青稞”農業發展思路,全力保障農作物穩定增收。
2 青稞高產栽培技術分析
2.1 整地方面青海地區海拔較高,地形條件復雜,可適宜農作物種植的土地資源有限。青稞作為主要經濟作物,在開始種植前要先對種植土地進行整理,在上茬農作物收獲之后就要進行整地,將秸稈粉碎埋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為青稞生長提供養分支持。在春季播種時,要對土地進行翻耕深松,土壤細作處理,提高整體通透性,深度不能過大,方便青稞種子正常破土發芽,而在秋季農作物收獲后的半個月,對土地進行深耕,深度至少為20cm,這樣可以提高土壤透氣性,并且也可以將雜草埋入土中,利用陽光殺死土壤中的病原菌,保證青稞種子發育正常,在開始播種時要對深耕過的土壤進行適當淺翻,并施加一定量的基肥,通過對種植土地的科學處理,可以為青稞高產打下基礎,提高整個生長周期的抗病性。
2.2 種子處理要選擇耐寒性、高產、抗倒伏的優良青稞品種,這是確保種植高產的基礎。本地主要青稞品種有肚里黃和黑青稞等,在種子確定后對其進行晾曬處理,晾曬時間為2d,減少種子水分含量,提高對營養成分的吸收能力,晾曬結束后開始進行拌種處理,通過拌種可以保證種子正常發芽,提高發芽成活率,避免病蟲害滋生,也可以提高后期生長的抗病蟲害性,拌種藥物可以使用粉銹寧粉劑,拌種施加量要根據實際種植面積和環境條件而定[1]。
2.3 播種方面播種時要根據當地氣候特征和土壤準備情況,做好播種的科學化。尖扎縣氣候屬于高原特殊氣候,青稞播種時間一般是在每年上半年的4月份,在地表溫度和濕度合適時播種,日均氣溫在0℃以上即可播種,在播種方式上要根據種植土地情況而定,可以利用現代農機設備進行大面積播種,例如采用具有分層作用的施肥播種機,播種深度在5cm左右,種子撒播均勻,行距和間距合理,同時播種后的覆土厚度也可以做到精準管控,便于順利發芽。
2.4 施肥方面青稞生長中的施肥管理可以確保產量,采用混合施肥法,整個生長周期內的施肥以基肥和追肥兩部分為主。首先,基肥施加。在播種前的土地整理過程中,將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通過深耕提高土壤養分含量,肥料以磷肥復合肥和有機肥為主;其次,追肥施加。追肥施加要根據青稞長勢情況,合理確定肥料類型和施加量,一般是以氮素化肥為主,施加量控制上要以青稞長勢為主,不可過多也不可過少,最大程度確保生長養分充足。但是在青稞進入抽穗階段后要停止施加,避免出現貪青早熟現象,不利于高產[2]。
2.5 病蟲害防治方面青稞病蟲害防治是確保高產的重要措施。在實際種植中,青稞常見的病害有黑穗病、條紋病等,蟲害有黏蟲、蚜蟲等。在防治工作上要根據危害程度和特點,采取相應對策。對于黑穗病防治要優選抗病性好的種子,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使用粉銹靈進行拌種,每100kg種子拌種30g15%的粉銹寧,同時還要對土壤進行消毒;對于條紋病防治可以使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滅菌丹等。在蟲害方面,對于蚜蟲可以使用抗蚜威可濕性粉劑,和清水混合噴霧防治,對于黏蟲則可以選擇敵百蟲粉劑混合清水噴霧防治。
2.6 抗倒伏方面青稞在進入成熟階段后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倒伏,一旦出現大面積倒伏現象就會直接影響到最終收獲產量,因此,做好防倒伏管理非常有必要。從實際種植管理來看,青稞出現倒伏現象主要和品種質量有關,可以在選種時優先選擇抗倒伏、環境適應性強的品種,并且在品種確定后做好種子處理工作。此外,青稞出現倒伏現象也與種植密度有很大關系,需要在播種時根據種植地段情況合理控制密度,在青稞生長過程中的施肥環節,也要做到精準化施肥,對于具體施用量要合理控制,保證青稞生長所需養分充足,植株粗壯,在施肥的同時也要注意水灌溉,保證土壤墑情足夠,水灌溉量不可過多,以免影響到青稞根部穩固性。
2.7 收獲管理方面青稞在完全成熟后要及時進行收獲,這樣可以保證在青稞最佳狀態下獲得高產,也有利于儲存品質提升。根據青稞生長情況,在植株和穗子全部變黃之后且含水量在20%以下時即可進行收獲。收獲工作結束后,要在晴朗的天氣對籽粒進行晾曬,蒸發掉多余水分以避免儲存發霉,晾曬時還要將籽粒中的雜質去除,晾曬3d左右籽粒的含水量在10%以下就可以進行收倉儲存。要注意的是,在青稞進入成熟階段后,務必要保證收獲的及時性,具體可以以蠟黃期為標準,這樣可以確保青稞產量得到提升,而且食用價值和經濟價值也可以得到提高。
3 青稞高產栽培技術推廣建議
3.1 形成健全的推廣體系
首先,當地政府部門要發揮帶頭引導作用,積極構建青稞高產栽培技術推廣體系,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為技術創新和應用提供基礎服務,并且及時將新的研究成果展示給基層農民,讓人們認識到技術帶來的優勢,同時也要適當加強惠農政策,為農民提供政策支持;其次,重視和科研部門的合作,將最新研究成果提供給推廣部門,然后推廣部門結合地區青稞種植情況,采用多種形式提高推廣效果,讓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還要對相關制度進行完善,發揮制度的導向性。除此之外,還要對推廣種植區域的農田進行合理劃分,同時還要將責任進行細化,逐級落實到具體的負責人,在工作機制創新上也要實行逐級責任種植制度,進一步強化相關人員的責任心,保證實際推廣效果良好。
3.2 加大技術培訓力度
在很多地區的青稞種植中,基層農民的種植模式是以經驗為主,對于新的技術應用程度很低,這樣就會導致青稞產量始終難以提升,因此,對于地區來說,就需要重視對基層農民的技術培訓和教育,全面提升基層民眾的綜合素養,為青稞高產種植打下基礎。首先,要形成縣、鄉、村三級培訓機制,將技術應用的要點宣傳到位,深入基層提高培訓的深度和廣度,讓每一個基層都深刻理解和掌握高產種植技術;其次,提高推廣人員的業務素質,對青稞高產栽培技術有熟練掌握,可以在實際種植中給農戶提供指導和服務,讓基層農民充分掌握技術要點,在實踐中進行鞏固[3];第三,可以定期邀請農業專家或技術人員進行青稞高產種植的主題講座,采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新技術的應用成效,讓更多的基層民眾切身感受到新技術的優勢,從而自覺主動的進行學習。
3.3 建立青稞高產栽培示范區
在國家惠農政策扶持下,地區政府部門要根據地區青稞種植實際情況,積極建立青稞高產栽培示范區,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以生產基地為依托,進一步推廣高產栽培技術。在青稞生產技術方面,要加大優良品種引進力度,并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完成對青稞的提純復壯工作,在已建立的青稞高產栽培示范區內,要注意不能出現機械混雜和生物學混雜現象,這樣可以保證青稞品種持續優良,不會出現人為干預退化,這對高產栽培十分關鍵,示范區要以普通的青稞種植技術為推廣基礎,通過在不同生長階段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來增加產量,來起到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作用。
3.4 做好種植田的科學改造工作
要提高青稞高產栽培技術推廣工作效果,對于地區來說也可以從種植田科學改造入手,做好高產栽培技術的基礎工作。首先,地區政府部門要結合現有法律法規對種植土地進行科學規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耕作率,對于建設用地也要進行嚴格審批,確保青稞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有廣闊空間,種植基礎條件滿足;其次,還要對現有種植田的開發利用進行總體規劃,確保科學化利用,保證種植田面積持續增加,在此過程中還要采取各種措施對種植土壤進行改造,提高土壤肥力,在水灌排方面,也要修建完整水渠渠道,保證水源灌溉便利。
4 結束語
青海地區自然環境復雜特殊,青稞高產栽培技術應用要把握地區實際,做好各個階段的要點把控,實現精細化、科學化栽培管理,提高青稞產量和品質,為技術推廣提供支持,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
參考文獻
[1] 鄧洪英,葉正榮,巴宗.青稞高產栽培技術與推廣策略[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1,24(4):75,83.
[2] 楊淑媛.青稞高產栽培技術及其推廣措施[J].湖北農機化,2020(17):51-52.
[3] 戴江天.青海地區青稞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推廣[J].河北農機,2020(9):17.
作者: 郝中昌 單位:青海省黃南州尖扎縣農牧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