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類文化遺產保護》2016年第0期
摘要:在當今科技文化發展勢頭很猛的情況下,每一天的信息都在更新變化著,現在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人們置之一旁,甚至毫不理會。因此,如何將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次登上舞臺的中央,回歸到人們的視野中是我們研究的主要問題。傳承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系列的阻礙條件與局域性,我們都需要考慮進去。在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的文化符號,更多的代表的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靈魂所在,所以,正確恰當的傳播方式是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的途徑,本文主要是以潑蛇燈為例深入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眾傳播;潑蛇燈
民間傳統的文化的生動性的體現就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來體現,人作為整個傳播繼承過程的主要承載者,從而表現其物質的性質,傳承的方式一般是沒有物質的,更多的是以口口相傳作為繼承方式,潑蛇燈是江西省二塘地區最為有名的文藝表演形式,經過世世代代的發展傳承,潑蛇燈很好的繼承了江西二塘的文化精神。本文是從潑蛇燈的繼承與傳播價值入手,并對我國整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進行分析,從而給出具體的保護的傳播策略[1]。
一、潑蛇燈的繼承與傳播價值
(一)潑蛇燈的發展歷程
進賢“潑蛇燈”是流傳于二塘地區的一種民間燈彩。清末同治年間(公元1865年)由厚源村文有成、文玉成兄弟始創,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潑蛇燈”為二人表演,一人執頭,一人執尾。既有龍燈舞翻、滾、盤繞的特點,又揉合了手搖獅的技法,增加了表演的難度。如稱作“上梁”的一組動作,要在高桌上表演,這是一般龍燈舞所沒有的動作。因其造型上無角無須,不像龍而似蛇,加之舞動靈巧活潑,故得名為“潑蛇燈”。時至宣統年間,民間藝人進一步對該燈彩加以改進,添置香火,舞動起來星光點點,煞是好看。民國年間,竹篾匠文成美,表演藝人文維生、文曙生再對“潑蛇燈”進行了改制。改制后的“潑蛇燈”由于篾扎而富有彈性,扭動更顯靈活自如,并配有鑼鼓、鈸、嗩吶伴奏,視聽效果更佳。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不斷改進,形成了今天具有獨特風格的全國獨一無二的民間燈彩藝術。實為江西民間燈彩藝術中的瑰寶,為研究和弘揚我國優秀民間燈彩藝術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進賢“潑蛇燈”主要流傳于本鄉的各村落。五十年代還流傳至本縣的梅莊、鐘陵、民和等鄉鎮,遠及余干、東鄉兩縣的部分農村。1958年,“潑蛇燈”作為本地區較有特色的民間燈彩節目,參加了宜春地區燈彩大匯演,獲得二等獎。1992年,進賢“潑蛇燈”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被進賢縣文化局選送參加南昌市傳統舞蹈表演比賽,榮獲一等獎。2008年11月獲全國農民文藝匯演金穗獎。
(二)潑蛇燈的主要特征
1.蛇燈制作特征精選彈性好竹篾做成蛇體主骨架,制作時體型是蛇形,要能體現蛇的靈動性。蛇體內的燃料必須是特制的,使蛇體在上下翻滾,左右盤繞中燈盞能忽明忽暗,忽有忽無。2.“潑蛇燈”表演的動作特征表演動作要做到一要“穩”,二要“勻”。“穩”是在表演中,執燈頭和執燈尾者要緊密配合,腳下要穩住勁,步步為樁,把握重心,保持身體的平衡,上身不能搖晃。“勻”是指步伐,力度要均勻。走橫插步時二人要同時開步,步子不能時大時小,時快時慢,特別是執尾者要緊隨執頭者,二人成一條直線向右移動。力度要勻則是指雙手耍燈時,要充分掌握好手腕轉動的內勁運用,才能耍得活,燈從上竄下時才會顯得輕松自如。使燈彩表演具有活潑靈巧的表演風格。概括起來即是:步勻腳穩,把握重心,頭尾一致行。手起燈舞,運用自如,力度要均勻。
(三)潑蛇燈的主要價值
1.珍貴的民間燈彩藝術價值制作工藝精湛,用料講究,工序繁雜而精細,道具尺寸要求精確,道具制作逼真,牽拉,伸縮自如,富有彈性和揉性,表演起來輕巧流暢。實有鄱湖地區民間燈彩藝術的一朵絢麗奇葩。每逢新春佳節、元宵燈會、家庭慶典、豐收聚會,當地村民都可以欣賞到這種獨特的民間藝術表演,對研究和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和民俗風情都將發揮積極重要作用。2.傳承民間藝術,繁榮農村文化“潑蛇燈”的出現反映了那個時代鄉村農民面對困難樂觀進取的精神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她是典型的貧困農民生活的縮影。她對弘揚民族精神、活躍農村生活、繁榮鄉村文化、傳承古樸民風,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在當今社會她更是進賢人民走出去的一張有代表性的“名片”。
二、我國非物質遺產的傳承
危機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具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有具體規定:口頭上所傳達的,例如我國非常著名的昆曲、蒙古的民歌長調演唱等等。還有就是像潑蛇燈這樣的民間表演藝術形式,它們都被我國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品。傳統的民族文化是我們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精神價值所在,沒有自己民族文化的民族是沒有任何存在價值的,因此,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前我們最應該重視的內容,不僅要保證其不面臨無人繼承和沉寂于世的危機,更多的是要使其變得更加多樣化,人們對其的興趣非常高漲。以潑蛇燈為例子,現在的許多年輕人對潑蛇燈的了解甚少,所以演出市場形式變得不景氣,在世上表演的機會很少。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迅速消亡
以潑蛇燈為例說明,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支持與補貼力度不夠,使得潑蛇燈的繼承和傳播者都非常少,這些以身口相傳的傳統藝術形式,由于蛇燈的制作過程的復雜,年輕人缺少學習的耐心以外,更多的是沒有對這些傳承人有資金的保障,這就使想要繼承的人少之又少,甚至逐漸走向消亡。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開發現象嚴重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更多的被作為一種符號的形式出現,出現了被“模式化”、“標準化”的形式發展,被商業利用的痕跡越來越嚴重。傳統文化要求是具有自身文化蘊意的,有自身的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就像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找到完全相同的兩個東西一樣,每種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被商業利用的太過嚴重的化,就難以讓人們體會到它本身的文化意義與傳承必要,更多的是一種毀滅[2]。
(三)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步伐滯后
潑蛇燈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保護其的明確法律規定卻寥寥無幾,法律法規的落后會使潑蛇燈無法適時的進行規劃甚至是保護,在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的違法操作,這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是致命的損失。所以,建立和時代與時俱進的法律制度是目前保護潑蛇燈的前提。
(四)管理機制的落后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與管理機制的落后是離不開的,很多地方不將自己區域內的文化當做很重要的內容,更談不上如何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所以,目前存在的最大矛盾就是迫切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找不到完善對其進行保護的管理制度,建設步伐應該時刻緊跟。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潑蛇燈的傳播意義與策略
(一)潑蛇燈傳播的意義
江西潑蛇燈在第二批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江西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從其歷史發展角度來說,由于它的存在有一百年之久,其表演形式一直都保留著其古色古香的味道。從文化思想的角度來說,它既是一種傳統燈彩文化形式,又是人類精神思想的一個寄托,潑蛇燈之所以要我們傳承和保護,不僅因為其實一個傳統的表演形式,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有一個精神領域的承載效果,使人們雖然身處艱難困苦的戰爭年代、生活生產壓力巨大、經濟壓力巨大的情況下還能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態,更加樂觀的面對生活。在當代社會,精神社會的層面已經被經濟社會所削減的十分嚴重了,潑蛇燈的保護就能夠讓人們具有老一輩人具有的精神,從而能夠對生活更加積極向上,具有拼搏的動力。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保護潑蛇燈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保護,在當代資源文化比較欠缺的情況下,保護多元的文化變得尤為重要[3]
(二)傳播策略
1.政府和政策的大力支持與宣傳。在其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后,潑蛇燈發源地的文化局有保護其延續和發展的責任。這其中包括對其以后傳承問題的研究以及對表演進行大力的文化宣傳等內容等等社會方面、文化方面、經濟方面的多方面的保護與支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潑蛇燈的發展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并借助現代媒體的傳播,例如電視文化、網絡文化以及報紙媒介等等對其進行傳播下圖。2.增加群眾對潑蛇燈的參與性。古話說得好,眾人拾柴火焰高,所以人的參與度是對潑蛇燈最好的宣傳與繼承。所有的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都需要我們的繼承和發展,潑蛇燈目前的群眾參與度來說還是有所欠缺的,不僅是對于江西省二塘的人們來說,而是對于江西省甚至是全國的群眾來說,可以采用“潑蛇燈進入家家戶戶”和“潑蛇燈”進課堂的一系列活動,來喚醒人們對潑蛇燈的重視,培養小至兒童,大至老人對其的興趣,這樣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潑蛇燈就能很好的繼承和向大眾傳播下去了。3.豐富自身文化意蘊,為傳承做基礎。任何一個被我們代代傳承下來的文化產物都具有自身的魅力,但不是說只要是傳統文化就能夠一成不變,不用創新也不用符合現代人的感官品味,單單從潑蛇燈入手來談,潑蛇燈就應該將其單一的舞蹈步伐和較為單一的樂曲相對的改的豐富一些,在過去的潑蛇燈演出來說,演奏工具就只有鑼鼓和镲,可以將弦樂也增加進去,使人們的耳目一新。這樣既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又能吸引人們的關注,通過不斷豐富自身的文化意蘊做到不被淘汰,就是現階段我國非物質遺產傳播的前提。
四、結語
潑蛇燈可以說是江西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傳統燈彩活動,人們可以在潑蛇燈中寄托自己的希望,潑蛇燈不僅在文化方面有很高的影響,在娛樂功能上也對人們有很大幫助。在潑蛇燈傳播的過程中,商業化的傳播過程很容易會使潑蛇燈被同化,商業性的感覺更加明顯,所以有的是打著創新的幌子來破壞傳統文化。所以,作為我國之魂的傳統文化需要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在繼承和傳播的過程中既需要政府等方面的媒體傳播,自己最原生態的身口相傳也不能忽視,這樣才能使潑蛇燈在我國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更加健康的存在。
[參考文獻
][1]鄭培凱.口傳心授與文化傳承[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2.
[2]王文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論文集[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11.
[3]鄧光華等.中國民族民間音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
作者:蔣聰昳 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