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器械設計論文:器械的概念設計原理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陳正水鄧益民單位:寧波大學工學院
功能分解策略
廣義上說,功能是對于某一機械產品工作能力的抽象,它包括產品的功用、用途、性能、能力等。從系統工程學的角度來看,可將機械產品看成是技術系統,功能是以實現某種任務為目標,對其輸入量(信息流、能量流、物料流)和輸出量之間的相互轉換。在概念設計階段之初,通常要對產品的功能進行分解。通過對現有機械系統的分析,筆者提出功能分解的三個策略:①從解決問題的目的和手段著手;②從產品生產的工藝動作過程(生產的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著手;③從機械系統四大模塊著手。在實際的產品功能分解中,往往需要采用多種功能分解策略。對機械系統而言,執行系統是機械系統的核心,最終決定產品的功能輸出。執行系統的功能是通過工藝動作過程來實現,因此可通過工藝動作過程對其進行分解;而對于機械系統的其他子系統(包括傳動系統、控制系統、驅動系統),可采用“目的-手段”進行功能分解。下面詳細介紹這三個功能分解策略的運用方法和步驟。
首先從目的和手段來分解功能,可以把目的稱為上位功能,手段稱為下位功能,目的功能是主功能,手段功能從屬于目的功能,為實現目的功能起手段作用,屬于下一級分功能,在下一級分功能中,手段功能又稱為目的功能,如圖1所示,手段功能2在下一級分功能中稱為目的功能3。通過“目的-手段”可以將復雜的產品進行功能分解,同時又可將各個分功能之間的邏輯關系聯系在一起,最終獲得產品的功能系統圖。接著按照工藝動作過程對功能進行分解。工藝動作過程是實現機器功能所需要的一系列動作型式,按一定順序組合而成的系列動作。機械產品的執行系統功能是通過其工藝動作過程來完成的。例如,汽水灌裝自動機的功能包括瓶、蓋、汽水的貯存與輸送、灌裝、加蓋、封口、貼商標、成品輸送的工藝動作過程來實現灌裝功能。又如,平板印刷機的功能是通過上墨、刷墨、印刷的工藝動作來實現印刷功能。
最后是從機械系統四大子系統模塊來對產品的功能進行分解,這四大系統分別為驅動系統(動力系統)、執行系統、控制系統和架體支撐系統。任何機械產品的技術過程(主體功能)都是原動機到傳動部分,再到工作機構(即執行系統)部分。原動機主要提供機械能或轉換為有效的機械功,傳動部分主要傳遞運動和動力要求,工作部分是機器的執行機構,架體支撐系統主要起支撐部件的作用。在主體功能的基礎上,再添加輔助功能,通過控制系統來控制協調各部件的工作。下面綜合前面講述的三種分解策略,以挖掘機為例進行功能分解,如圖2所示。
尋求功能作用原理策略思想
機械產品功能目標確定后,可針對產品的主要功能提出原理性構思,這可以通過科學原理向技術原理的轉變加以實現,技術的需求是科學發展的動力,而技術開發必須以科學規律為基礎,產品開發過程就是科學原理與技術經驗相結合的過程。作為設計開發人員,應在產品概念設計階段中,掌握廣泛的科學原理,善于實現科學原理向技術原理的轉變,例如,在機電行業中,為能實現電能向機械能的轉換,一般通過能量轉換科學原理向“電磁效應”這一技術原理轉變,開發出了電動機。其次,可由已有的技術原理形成新的技術原理,有些技術的產生是在已有技術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移植、綜合和革新的結果。例如,愛因斯坦提出受激輻射理論奠定了激光技術的理論基礎。微波波譜的成果進而為激光的應用提供了技術原理。現今,激光已應用于機械制造行業,可對材料進行熱加工,如表面熱處理,焊接和切割打孔等。因此,在產品概念設計階段,不斷尋找適合的作用原理有利于產品的創新。
執行系統概念設計過程模型探討
基于FBS概念設計過程模型進行研究,此模型在“功能分解-載體”映射模型的基礎上引入行為作為橋梁,即“功能-行為-載體”過程模型。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提出了“功能-作用原理-工藝動作過程-執行動作-行為-功能載體”概念設計過程模型。根據機械產品的功能要求和工作性能要求來驅動尋找實現功能的作用原理。同一功能可通過不同的作用原理來實現功能,從而實現產品創新。
其次,工藝動作過程取決于所需實現功能的工作原理,不同的工作原理有不同的工藝動作過程,本過程模型可通過工藝動作過程支持功能分解。工藝動作過程包括一系列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工藝動作,通過工藝動作進一步分解可以得到按照一定時間順序的執行動作。最后,通過執行動作與功能載體之間引入機械動作行為作為橋梁,以實現尋找實現功能的載體。圖3給出了基于“功能-作用原理-工藝動作過程-執行動作-行為-功能載體”的概念設計過程模型。
執行系統概念設計過程模型映射分析
上述概念設計過程模型的關鍵是各階段的求解映射策略,使得尋求作用原理解的關系脈絡更為清楚和詳細,這使得設計人員在概念設計中能符合設計思維邏輯,并促進開發人員的創新能力。為此筆者提出如圖4所示的求解映射策略。從圖4中映射層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產品的功能可以通過不同的作用原理來實現,子功能(F123)可由原理層的多個作用原理分別來實現。由于執行系統功能是通過工藝動作過程來實現的,同時工藝動作過程的分解又能實現產品功能分解,而工藝動作過程的分解又取決于工作原理,不同的工作原理有不同的工藝動作過程,例如對齒輪進行加工,有兩種不同的工作原理,分別為滾齒原理和插齒原理,顯然這兩種工作原理的工藝動作過程是不一樣的。同時,同一種工作原理的工藝動作過程也可以有不同的工藝動作過程,因此在進行工藝動作過程分解時,可通過增加、減少或者合并工序改變機器的工藝動作,這有利于獲得新的結構,創造新的機械設備。如果工藝動作比較簡單,可直接采用工藝動作到載體的直接映射求解;反之,就需要對工藝動作進行分解。對于每一個具體分解的執行動作,如果執行動作比較簡單,可采用直接映射求解。反之,需要通過行為層為橋梁,來更好的實現從執行動作到載體的映射求解。對于同一個執行動作可采用不同行為關系來實現。行為庫中主要包括執行動作的類型、連續性、運動速率特性和運動往復性,由于執行動作的的類型很多,按照機構的運動類型進行分類,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其分類如表1所示。
應用分析
本節以縫紉機中的GC30型平縫機的執行系統設計為例,對以上提出的執行系統概念設計過程模型進行實例說明。縫紉機的總功能是完成對棉、皮革、人造纖維的縫制作用,完成此功能的工藝動作過程為刺布-供線-勾線-收線-送布來實現此功能的。對于每一個具體工藝動作來說,如果工藝動作比較簡單,只需某一種機構就能實現,如果比較復雜,需對每一個工藝動作進行按照實現工藝動作一系列執行動作來完成,即按照實現每一個執行動作的簡單機構的組合。機構每一個執行動作的類型可以參照表1,下面主要以送布機構設計為例。需要對送布工藝動作進行分解為具體的執行動作,一般分解的結果會有很多種,容易設計出新的結構,把送布工藝動作分解為:實現針跡距的調節運動-旋轉到直線運動-直線到擺動。然后分別通過實現不同執行動作的簡單機構來進行組合即可實現送布這一工藝動,送布機構如圖5所示。基于圖5所示的執行動作過程,簡述其傳動關系,通過送料調節器螺釘改變送料調節器凸輪面的工作位置,實現不同的針跡距,當針跡距一定時,上軸帶動送料偏心輪旋轉,通過送料連桿使送料曲柄繞著送料軸擺動形成送料牙的水平運動。
結語
功能分解是概念設計的首要任務,也是概念設計的重要前提和基礎。通過功能分解策略,可將復雜問題的分解變得更加清晰,能夠更好的實現概念設計由粗到精,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為此,筆者提出了針對機械執行系統的三個功能分解策略,并給出其應用方法和順序。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于工藝動作過程的執行系統概念設計過程模型,提出了各階段的映射求解策略。前文的分析及案例研究均表明,該過程模型更加符合人的認知過程,有利于機械執行系統的創新設計,同時為開發智能化的計算機輔助概念設計系統提供了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