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景象設計論文:運河景象水岸生態設計透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夏石寬王云單位: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
鎮江古運河景觀特殊性分析
運河景觀是城市濱水景觀的主體,運河水系作為開放性的帶狀空間,在城市中蜿蜒流轉,是大部分城市的發展軸線,以鎮江古運河為例,相比其他濱水景觀,古運河景觀又有其特殊性(表1)。通過分析可知,古運河景觀除具有美學價值之外,還應具有良好的生態和文化價值,而運河水岸又是運河景觀的核心,其生態性的強弱對整個運河景觀生態系統生態效益的發揮至關重要。
水岸生態設計的意義及設計要素分析
1水岸生態設計的意義與價值
鎮江古運河從鎮江市區蜿蜒而過,自然柔美的生態水岸不僅是運河景觀的美學組成部分,而且對整個古運河生態系統乃至鎮江市生態系統都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與價值(表2)。
2生態水岸的設計要素分析
運河水岸生態系統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系統,以鎮江古運河為例,水岸線的形狀、岸型特征、植物群落特色、生態濱水游步道等因素互相協同,共同影響制約水岸整體生態效益的發揮。
曲折的水岸線不僅能增加水岸的美學價值,而且易于形成不同的水流速帶,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滲透性的生態駁岸可以保證水岸與水體之間的水氣交換,能充分發揮水岸緩解內澇補枯等作用;層次豐富穩定的植物群落不僅具有美學觀賞價值,而且還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調節水岸氣候;生態濱水游步道的透水性設計、生態擋墻的自排水設計等都可以減少人為對自然環境的干擾,有利于生態系統自我調節作用的發揮,增加水岸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些要素的生態設計方法在現代濱水景觀中已有局部嘗試應用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較系統全面的應用并不多見,本文將基于鎮江古運河中段水岸的特點,并結合文化理念,打造富有文化特質的生態水岸景觀。
鎮江古運河中段水岸現狀及特征因素分析
1水岸現狀及分析(表3)
2水岸特征因素分析
鎮江古運河中段水岸的水文地質等特征因素與水岸設計息息相關,通過對這些特征因素的評判分析(表4),找出利弊,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兼顧古運河的景觀功能,來充分發揮水岸的生態效益。
鎮江古運河中段水岸生態設計
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鎮江古運河中段水岸生態設計應用了多種多樣的生態技術,如生態護岸技術、生態綠化技術、雨水生態化處理技術、新能源技術等,有針對性的解決了水岸的生態問題,其中以生態護岸技術和生態綠化技術為重點。此外,古運河水岸設計還追溯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延續并挖掘場地環境的歷史文脈。
1水岸線設計
鎮江古運河中段北岸有局部的銀杏林、水杉林、果園等,南岸有較多的老建筑,因此古運河北岸以自然植物景觀為主,建立綠色生態植物廊道,充分發揮古運河的景觀和生態功能;南岸以歷史人文景觀為主,通過一場四園(一場:運河廣場;四園:虹橋覽古、梅溪煙雨、倉稟臨流、夾崗嵐浮)展現鎮江古運河的深邃歷史文化,南北兩岸分別形成人文景觀帶和自然生態帶。在具體的水岸線設計中,擯棄了傳統的裁彎取直的做法,而是盡量保留老河岸線,在局部緩坡地段增加水岸線變化。通過不同類型駁岸形成的自然凹凸曲折的水岸線(圖2),不僅易于挖掘水岸的美學價值,而且會降低水流速,較少水流對駁岸的沖刷;曲折的水岸線也增大了水體與駁岸的接觸面積,有利于水體與河岸的水文交流,增加水岸緩解內澇、補枯等生態作用。此外,水岸線的內凹空間有利于水生植物附著生長,促進生態水岸凈水能力的發揮。
2岸型設計
通過對古運河中段現狀及特征因素的分析可知,解決現狀存在問題的關鍵在于生態策略的實施,而邊際駁岸是水域和陸域的直接交界線,生態敏感性最高,其生態作用的發揮對水岸生態系統的影響至關重要,所以古運河中段駁岸盡可能的采用生態駁岸的形式,但在局部坡度大、地基軟、建筑密集的水岸邊緣為了安全性采用生態性較弱但安全系數高的重力型駁岸。具體來說采用了3大類型6種形式的駁岸(圖3),其中以杉木樁駁岸、網箱塊石駁岸和杉木樁駁岸主要用在古運河北岸坡腳小的密林和水中島嶼邊緣,網箱塊石駁岸主要用在北岸和南岸局部坡腳較小、土質較差、距建筑較近的水岸,透空砌塊駁岸主要用在北岸坡腳較小、土質偏沙、排水負擔較重的水岸,具體應用位置見圖2所示。
2.1杉木樁駁岸(圖4、5和表5)
2.2網箱塊石駁岸(圖6和表6)
2.3透空砌塊駁岸(圖7和表7)
3種主要生態駁岸的較自然形式不僅易于同水岸密林、仿古橋梁和建筑等融合形成自然有古韻的十里水景,喚起游人對古運河歷史文化的追憶;而且充分發揮了水岸調節水位、凈化水體、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作用,穩定了運河生態系統。
3水岸種植設計
鎮江古運河中段遵循生態性、景觀性與經濟性相結合的種植設計原則,通過種類組成豐富、結構合理穩定的陸生植物搭配和濕生水生植物群落的培育和恢復,形成陸生-濕生-水生的生境和生態景觀連續過渡,形成了自然優美的水陸交融的水岸景觀,其種植設計特色主要反映在以下幾方面:
3.1水生植物設計
水質是古運河開發的關鍵,而鎮江古運河水域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有機物、微生物等污染物,因此古運河水生植物設計重點采用生命力強、凈水能力突出、史籍中多有記載的水生植物,在運河水面較寬的緩坡地帶由深入淺依次通過沉水植物(金魚藻CeratophyllumdemersumL.、狐尾藻MyriophyllumverticillatumL.等)-浮葉植物(芡實EuryaleferoxSalisb.exDC、槐葉萍SalvinianatansL.等)-挺水植物(香蒲TyphaorientalisPresl、荷花Nelumbonucifera等)的層級配置,充分發揮水生植物群落凈化水質的作用,其中荷花對砷、貢、懸浮物等有吸收作用,香蒲根系對重金屬有吸收作用,芡實和槐葉萍對CODCr和BOD5有降解作用,金魚藻和狐尾藻對重金屬有吸收作用[11];在為魚類、兩棲類、鳥類提供覓食棲息繁衍的空間的同時,也形成了有歷史古韻的水生動植物景觀。
3.2水緣過渡帶設計
水緣過渡帶植被直接連接水域與陸地,是植物生態系統中最重要也是最脆弱的地帶,植被在構成上呈現出明顯的異質性。古運河中段水緣帶在選擇植物時按照喜水濕-耐水濕-較耐水濕-不耐水濕和喜陰-耐陰-較耐陰-喜陽等標準,從水域邊緣到陸地遵從喜濕喜陽草本灌木或喬木-耐濕較耐陰灌木-較耐水濕較耐陰灌木或喜陽小喬木-不耐水濕喜陰灌木或喜陽喬木的配置方式,形成層次豐富的群落結構(圖8),其中落葉樹種與常綠樹種之比為6:4,兼顧冬季景觀和植物群落生態效益的發揮[12]。在古運河南岸人文歷史景觀節點水岸(圖2所示四園)多輔以古老有寓意、生態作用顯著的骨干樹種,如梧桐(Firmianasimplex(L.)W.F.Wight)、銀杏(Ginkgobiloba)、香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等,在發揮這些植物生態作用的同時并將其特有的歷史文化內涵引入古運河同仿古建筑橋梁等一同來彰顯運河古韻。
3.3原有林帶保護
古運河中段的北岸有兩條嫁接銀杏林帶和一條水杉林帶,均郁郁蔥蔥,蔚然成景。為了減少對現有植物生態系統的破壞,采用了保留原有銀杏林和水杉林的做法,并與杉木樁駁岸和架空木棧道相結合,在發揮水岸景觀功能、游憩功能和生態功能中取得了最好的權衡。
4雨水生態排放設計
鎮江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近30年年平均降雨量1088.3mm,古運河附近的降水都需通過古運河排放出去,如果直接將雨水排放到古運河中一方面會沖刷河岸破壞河岸景觀,另一方面未經處理的雨水中含有的大量泥沙和垃圾也會污染河流,因此在古運河每個城市雨水排水口建立大面積人工生態濕地分級凈化雨水(圖9),不僅解決了城市雨水排放問題,而且保護和美化了運河景觀,并為多種生物提供了棲息繁衍的空間。此外,在古運河局部土質偏軟的水岸,為了防止綠地地表徑流將大量泥沙帶入運河污染水質,通過碎石和水生植物(圖10)過濾凈化雨水,達到綠地雨水生態排放的目的。
結語
進行城市古運河景觀水岸生態設計需了解城市古運河景觀的特點;了解生態水岸不同設計要素的特點及其對運河生態系統的意義與價值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水岸生態設計;對古運河現狀存在的問題、歷史文脈及水岸特征因素進行詳細深刻剖析,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水岸生態設計的策略,解決具體的生態問題,創造自然優美景觀的同時更好的發揮運河水岸的生態效益,同時實現生態與歷史文化的自然融合,對城市古運河景觀水岸生態設計的實踐具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