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是比較新穎的一個審計類型,文中從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的特征入手,探討合適的審計方法以供同行研究討論。進一步引申出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的問題及可能的解決對策,加大跟蹤審計的力度,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關鍵詞:政策執行;跟蹤審計;含義;方法;對策
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是具有我國特色的審計方法,是我國審計機關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探索出的一種審計模式。跟蹤審計起步于1990年,2005年以后隨著南水北調項目、西氣東輸項目、汶川地震災后重建項目等審計的接踵而來,政策執行跟蹤審計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一、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的內涵及特點
(一)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的內涵
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是指國家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對相關資金籌措過程、使用過程、績效情況、相關政策實施過程進行的一種審計活動,它需要的時間較長,主要涉及經濟、教育、社會、資源、文化、環境等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的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的本質是審計,且是國家審計機關的專門性審計監督活動。它不同于政策制定和執行部門,且與這些部門沒有利害關系。所以,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能夠獨立、客觀地進行審計;第二,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能從整體上較系統的反映政策制定和執行部門的問題。因為政策制定和執行部門涉及不同層次、多個部門,很多是上下級關系,容易產生利益糾紛和矛盾。而審計部門本身的性質使其能夠獨善其身,所以,能夠完整的進行監督和提出問題。第三,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需按審計準則規定的審計程序和職責進行審計,同時,對發現的嚴重違法違紀行為要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二)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的特點
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與傳統審計相比有其顯著特點。首先,時效性。它從細微處入手,主要關注政策的潛在風險、薄弱環節,使問題被扼殺在萌芽狀態,堅決杜絕小問題演化成局部性和全局性的大問題。其次,過程性。它主要在政策執行過程中進行審計,不是事后審計,也不是事前審計,所以,審計時間的跨度很長。最后,預防性。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有兩方面的預防效果:①對制度的缺陷、重大體制性障礙有免疫功能;②能有效預防腐敗,保護國家利益和經濟安全。
二、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的現狀
(一)目前的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現狀使審計目標的完成大打折扣。正常的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是在政策執行前、執行中、執行后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審計。審計人員不斷提出建議,政策執行單位予以糾正調整。然而,由于尺度把握不準,審計人員往往介入太深,變成了深層次的發現問題,忽視了保障被審計單位政策順利執行的目的。
(二)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現實層面來看,審計介入的合理時間點沒有定論。完整的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要經過決策階段、研究討論階段、試點正式實施階段。不同階段介入審計的效果不同。在現實的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中,往往偏重于政策執行的效果,很少關注政策制定的前贍性、科學性。
(三)從審計人數和審計人員能力方面來看,很難有效的完成審計任務。目前的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覆蓋面廣,需要不同的部門協助進行,同時,要求審計人員既要了解此項政策的來龍去脈,又要多角度、多方位的開展工作,不光掌握本專業的知識,還要熟悉被審計單位的專業知識、專業術語。所以,對審計人員的專業能力提出了很大挑戰。
三、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的常用方法
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可以借鑒績效審計的使用方法,如使用調查統計或建立指標體系作為主要的審計手段。而指標的選取和指標權重的確定是需要慎重考慮的。
(一)建立常用審計指標庫
指標庫的建立要易于日常維護,所以,要充分考慮時間的連續性。數據庫數據的獲取途徑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類:①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常用指標,可向當地部門咨詢當地的物價指數、國民生產總值;②各類審計指標,可定期向各類審計部門獲取,如社保審計部門關注的社保指標、財政審計部門關注的財政指標、環保審計部門關注的環保指標;③根據時代的發展,計算機已日益深入到人們的日常工作中,有技術條件的審計部門可建立數據庫,實現數據的更新和維護。
(二)循序漸進的進行審計實踐
在當前條件下,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執行范圍不是很廣,特別是地市一級的國家審計部門難以承擔宏觀的經濟社會政策的審計。所以,審計部門可以由簡入繁、循序漸進的扎實推進新型審計類型。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①選擇合適的行業,行業歷史數據獲取比較方便,評估指標具有廣泛的認可度,比如環保行業;②選擇合適的政策審計,最好是涉及的部門較少、利益部門相對單純、內容單一、政策邊界清晰,如各級財政專項資金的補貼政策等。
四、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
一方面,審計人員對審計工作有消極態度。認為審計就是得罪人,出力不討好,往往避重就輕,不敢深入調查,從而加大了審計風險。另一方面,審計人員經常站在被審計單位的角度看問題,認為爭取到項目資金不容易,只要不違反大原則、大政策就可以,往往睜一眼、閉一眼,使有限的項目資金不能用到刀刃上。
(二)法律法規不完善
在法律層面上,我國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方面的法規規制度很不完善。既沒有明確具體的內容、原則、實施步驟,也沒有懲罰制度。審計單位與被審計單位的權利、義務也不清晰,很多基層審計機關摸著石頭過河,操作不規范,使審計質量、審計效果大打折扣。
(三)審計力量與政策執行情況
跟蹤審計的高要求存在差距當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新經濟事物不斷涌現,傳統的審計方法己不能滿足審計要求。基層的一線審計人員往往具有精湛的財務審計專業技術,但知識面較窄,沒有很好的政治敏銳性和對問題的洞察分析能力,復合型人才大量缺乏。同時,一線審計隊伍數量嚴重不足,工作壓力大,繼續教育跟不上。所以,對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很難有效把握,審計效果流于形式。
(四)審計目標不易實現
由于各級審計機關受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審計機關的獨立性難以保證。一旦政府執行情況跟蹤審計政策存在問題,審計糾偏問責機制運行不力,會出現上級政府干預審計報告真實性的現象,達不到審計的監督作用。
五、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盡快完善政策執行情況
跟蹤審計制度經過多年的摸索,我國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巳形成一定的模式。但我國制度體系建設相較于發達國家仍不夠系統完善。所以,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在法律制度、政策執行上要更上一層樓。結合中國特有的國情,積極探索出適合中國特色的審計組織模式。加快與之配套的制度體系建設,使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有規則可判斷。
(二)加強對審計質量的控制
審計人員評價審計往往注重資本效益的執行情況,大局觀不強。有時對國家的政策理解不到位,不注重換位思考。審計人員需結合審計的過程性、廣泛性、全面性的特點加強審計質量控制。規范審計工作流程,降低審計風險。在理解政策的基礎上,多方考慮政策執行的偏差、政策執行力度打折扣等問題。并在審計實踐中驗證,使政策有理有據的落實到位。
(三)合理定位政策執行情況
跟蹤審計的介入深度審計機關在審計過程中應當扮演旁觀者的角色,參與政策執行的過程,而不能作為執行者從事政策制定和決策。在審計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積極與被審計單位進行書面及語言溝通,不應直接干預被審計單位的工作。
(四)準確把握政策執行情況
跟蹤審計的介入時間首先,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要確定是從制定階段介入還是從實施階段介入。其次,對跨度時間較長的審計項目,審計機關可根據審計資源的多少及項目的特點,最少每年安排一次審計。最后,對短期的政策項目,審計機關要在充分了解政策背景的情況下,抓住重點的控制環節,進行不定期地跟蹤審計。
(五)注重審前準備,充分進行審前調查
首先,在審計前加強審計人員的業務培訓,尤其是擴容被審計單位的專業背景知識、行業特點,做到心中有數,增強專業勝任能力。其次,進駐被審計單位全方位、多角度的收集資料,充分了解與政策相關的情況,找出審計重點。最后,在前期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群策群力,制定明確可行、重點突出、容易操作、周密完善的審計方案。
(六)創新審計方式
一是在審計方式的選擇上要科學合理,不同的項目、不同的審計目標要分清,是專項審計還是普通審計,是單獨審計還是與其他審計結合。同時,審計人員的配備要考慮知識結構、經驗積累、年齡層次等因素。二是審計方法要集思廣義、拓寬思路,在原來常規方法的基礎上尋找新思路。比如,采用比較分析法、反證分析法、個別訪談法等,激發出審計人員的智慧火花。三是擴大審計領域,尤其在預算、專項資金、經濟責任等項目中涉及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的重點內容。
參考文獻:
[1]馮樹武.《審計月刊》.“三維”視角下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分析,2012.
[2]侯全明.淄博市審計局課題組.《審計研究》.關于開展政策執行跟蹤審計的思考,2016.
[3]郭衛兵-《理財:市場版》.著力實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2015.
[4]陳聰聰.《理財》.關于防范政策執行跟蹤審計風險的幾點思考,2015.
[5]榮志堅.《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淺議構建和諧審計行為,2013.
[6]于云海.《中國審計》.面向國家治理的社會保險政策執行情況審計探索,2008.
[7]邱玉慧,董冰霖,張瓊凱-《審計研究》.怎樣做好“三農”政策跟蹤審計,2012.
作者: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