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審計認證業務風險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兩者同屬于審計業務范疇
審計認證業務與傳統的財務報表審計業務同屬于審計業務范疇,注冊會計師都要以獨立、客觀公正的第三者身份接受委托,對被審計對象進行專業的鑒證、評價,并出具審計報告;要經過計劃、搜集證據、評價鑒證、出具報告的過程。該過程對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和專業勝任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決定了在審計業務時注冊會計師始終都處于風險之中。
(二)兩者的目標差異
審計認證業務與財務報表審計業務的本質目標是一致的。作為同屬于審計業務范疇的業務,其本質目標都是保證受托責任的全面有效履行。但其具體的目標存在差異:財務報表審計旨在評價、鑒定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公允性;而審計認證業務多是在評價、鑒證的基礎上對系統的安全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方面是否符合相關標準與規定的要求的認證。
(三)兩者對注冊會計師專業知識要求的差異
不論是從事財務報表審計還是審計認證業務,對注冊會計師專業勝任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但由于認證業務涉及行業的廣泛性和認證內容的多樣性,審計認證業務對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要求更高。審計認證業務除了要注冊會計師具備傳統的會計、審計、管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外,對電子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倫理學等方面的知識也要求精通。
(四)兩者理論基礎的差異
財務報表審計有較為完善的理論基礎,技術手段也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發展。審計認證業務對于注冊會計師而言屬于新型業務,雖然審計界不斷對注冊會計師開展審計認證業務進行探索,但其理論基礎比較薄弱,特別是審計功能拓展理論中風險理論研究的不足,不能為注冊會計師從事審計認證務時對風險的衡量與控制提供技術手段與理論支持。
(五)兩者報告形式的差異
財務報表審計的審計報告一定是由兩名具有簽字資格的注冊會計師簽發的書面形式,而審計認證報告的形式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具有多樣性。且認證并不是每年一次,具有其持續性。
二、審計認證業務的風險分析
(一)主體風險
雖然注冊會計師具有豐富的認證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在消費者看來具有超然獨立、客觀、公正的第三者的職業形象,但會計師事務所并不是唯一的認證服務機構,其他的中介機構在認證業務經驗上要比注冊會計師有優勢。同時,審計認證業務對注冊會計師有較高專業素質要求,注冊會計師如果在業務中過分信賴自己的專業經驗,忽視知識的學習更新與結合實際分析認證對象的特殊性,容易在認證時作出錯誤的認證,從而導致風險的發生。
(二)對象風險
不同的行業具有不同的市場特點,不同的審計認證對象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在審計認證中針對不同的對象需要設計不同的認證程序。事務所會針對一個行業設計一種通用的審計認證程序,具體認證會根據對象的不同屬性進行確定具體的認證程序。但認證對象處于不斷變化中,這無疑給事務所帶來風險與成本的權衡選擇問題。基于成本效益原則,事務所不會針對每一個認證對象設計專門細化的認證程序,而是將認證對象屬性近似的一類設置相對固定的認證程序。這樣事務所會因認證對象承擔一定程度的風險,這一風險是不能忽略的。
(三)需求者風險
認證信息的使用者往往對涉及的專業知識知之甚少,也沒有機會做實際調查,所以注冊會計師的認證信息對其而言是極具價值的。在認證業務中,審計期望差的存在使注冊會計師易遭受訴訟。有訴訟偏好的認證信息使用者一旦從服務商處得不到滿意的產品、服務或者遭受損失,在對服務商進行索賠同時,會將認證信息的提供者——注冊會計師一并訴訟,這比傳統的財務報表審計遭受的訴訟要頻繁的多。
(四)法律風險
新興產業在我國市場上缺乏足夠的法律規范,針對新興產業的法律法規更新的速度是較快的,一旦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的出臺與實施,必然會給注冊會計師在目前條件下從事的認證業務帶來不利的影響。在我國的法律環境下,大部分人認為注冊會計師從事審計業務的法律風險是較小的,但隨著法律體系的完善,未來注冊會計師面臨的將是更加苛刻的法律環境。
(五)行業風險
認證業務是一種認證對象多樣化、屬性多樣化、信息需求者分布行業廣泛、業務發生頻繁的一種服務,其需要的保證程度較傳統的財務報表審計相對更高。在目前的非注冊會計師認證市場上,政府規章、統一化標準等對認證的要求非常嚴格,注冊會計師除了要遵守相關的規章外,更要注重相關審計準則與法規。審計認證作為一種保證程度更高的審計服務,其認證內容與具體業務聯系更加緊密,其動態屬性帶來的是動態的風險。
三、審計認證業務的風險控制
(一)識別風險控制策略
借鑒風險管理理論的風險評級與排序的2×2矩陣來識別、評級和排序認證風險。常用的策略主要有接受風險、轉移風險、控制風險以及消除風險等。針對于A、B、C、D四個不同區域的認證風險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1)處于A區間的風險發生的概率高、影響大。當該區域的風險可控性和資源消耗超出事務所的承受范圍,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事務所可以考慮退出戰略以消除業務風險。
(2)處于B區間的風險發生概率低,但影響惡劣。注冊會計師可以考慮通過購買職業保險或提取風險基金的方式接受或轉移風險。
(3)處于c區間的風險發生概率高,影響小。頻發的此類風險使注冊會計師花費大量的精力來應對。因此,注冊會計師在日常的實務中應予以控制此類風險。
(4)處于D區間的風險發生概率低、影響小。注冊會計師在成本效益的原則下,不會在此類風險的應對上花費太多的審計資源,但并不意味著此類風險可以忽略。
(二)選擇風險應對措施
主要包括:
(1)謹慎選擇審計認證服務對象。除了對專業勝任能力、獨立性等應考慮的因素外,還要充分了解待認證對象的相關信息,盡量規避信用較差、風險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客戶。
(2)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審計認證業務從業人員專業知識的拓展非常重要,同時注冊會計師還應增強風險意識,做好被訴訟的準備。
(3)縮小期望差。審計期望差的存在易導致注冊會計師遭受訴訟,注冊會計師應合理的提高認證的保證程度,縮小審計期望差,降低風險程度。
(4)提取風險基金,建立風險應對機制。參與保險成為個人和企業應對風險的重要手段。事務所在開展認證業務時也可以通過保險的形式將業務風險轉移,或者提取風險基金建立風險應對機制。
(5)制度規范的保障。目前我國的會計、審計法規的制定機構并沒有就注冊會計師從事認證業務制定相關的規定,但審計認證業務最終會成為會計師事務所的重要業務之一。法規制定機構應提前制定相關規定,為注冊會計師從事該業務提供法規和標準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