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會計信息化合并高校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教育資源優化、深化科教融合、教研醫協同發展促進院所間合并,合并后高校異地辦學,人員調整幅度大、財務建制適度獨立、規章制度不統一、收支期間不匹配,數據無法互聯互通,信息平臺功能受限,本文從信息化發展歷程引入會計信息化對合并高校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影響,分析合并高校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加強對財務人員和部門報賬員的培訓,構建財務共享中心,研發對多部門開放端口模塊,規范網絡手段下會計信息數據安全性。
關鍵詞:會計信息化;合并高校;會計基礎規范
一、會計信息化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發展歷程
會計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化作為一個正式名稱,最早出現于日本。1978 年財政部在長春一汽啟動了會計電算化的試點,隨后了會計電算化的第一個全國性文件《關于會計核算軟件管理的幾項規定(試行)》;1994 年 5 月財政部《關于大力發展我國會計電算化事業的意見》,會計電算化開始與企業融合;1996 年 6 月財政部在《會計人員工作規則》基礎上新《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對會計基礎工作作出全面規范;《2006-2020 年國家信息化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全國信息化的指導思想和保障措施。通過近 30 年的實踐,全面推進會計信息化的條件已基本成熟,2009 年 4月財政部了《關于全面推進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確立了“建立健全會計信息化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全力打造會計信息化人才隊伍,做到數出一門、資源共享、業財融合”的發展目標,啟動“會計事務所審計、會計管理和會計監督信息化”三駕馬車。2014 年開始推行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為適應政府綜合財務報告改革需要,自 2017 年陸續頒布了政府會計的基本準則、具體準則、應用指南及《政府會計制度》,對會計信息化工作和會計基礎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19 年3 月財政部修訂了《會計基礎工作規范》。2020 影響中國會計行業的十大 IT 信息技術中電子發票、區塊鏈發票、財務云、會計大數據技術、電子檔案、電子簽名、在線審計等與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中的原始憑證、會計電算化、會計檔案、會計監督等息息相關。
二、合并高校會計基礎工作現狀
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優化高等教育布局,深化科教融合,積極探索教研醫企協同發展,院所、院企間陸續合并,院所、院企合并后保留原法人單位,財務建制同時并存,各單位賬套自成體系,規章制度不統一,核算軟件多樣化,業務流程不統一,合并高校異地辦學,地域分布廣,財務工作難度幾何數增加。通過對百所高校進行調研,發現合并高校資產管理不到位、會計基礎不規范在影響高校治理能力問題上各占比 18%左右。院所、院企合并后政府支持力度加大,教育資金量、業務量的成倍增長,青塔網顯示,2021 年教育部直屬高校教育經費預算,清華大學 310 億,排第一,浙大、北大、中山預算分別為 228 億、221 億和 198 億,很多部屬高校一年憑證 40 多萬份,附件 350 多萬張,龐大的教育經費,海量的會計數據,信息數據不互聯,系統字典庫不統一,收支核算不準確、往來款長期掛賬等現象得不到根治。
三、合并高校會計基礎工作存在問題
高校師生對財務部門滿意度不高,體現在每年度學校測評中位次較為靠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核算不規范,會計信息失真。院所、院企合并前,執行行業會計制度,應用獨立的核算軟件。合并高校后,人員崗位調整幅度大、核算軟件不統一、政府會計制計中 國 鄉 鎮 企 業度吃不透、“雙功能、雙基礎、雙分錄”業務不熟練、預約單據審核不仔細、合同獲取時間滯后等一系列新情況導致財務科目項目賬處理不規范。
2.部門報賬員和科研財務助理欠缺培訓。合并高校多校區辦學,報銷流程、簽字手續復雜,合并高校大多采用網上預約報銷,報賬員從網上報賬系統提交經費使用信息,院所、院企合并后職能部門及院所報賬員大量更替,系統操作不熟練、業務流程不熟悉,規章制度不理解、業務內容較模糊,網上提交時摘要、業務類型、供貨單位戶名、開戶行、賬戶等信息錄入不準確。
3.信息化渠道不暢通,合同監管缺失。院所、院企合并初期,各單位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財務信息平臺,沒有統一的合同管理模塊。合并高校的教務、科研、學工、人事、審計、國資、招標、總務、基建等部門沿用原購置軟件,信息數據軟件由不同公司開發,和財務信息系統不銜接,部門間不能互相開放端口,無法數據共享,重復勞動過多。
4.教育成本核算不精確,收支期間不明確。合并高校法務部管理合同簽定、用印登記,合同臺賬和合同歸檔沒有專門部門管理,合同履行驗收、監管缺失,合同歸口部門報賬時向財務提供合同,服務類合同期間基本按教學年度非按日歷年度簽定;財務部和國資部管理軟件不統一、不能互相開放端口無縫對接,國資部負責計提折舊,無法按月實時傳輸折舊數據,大多按年計提折舊;銀行短期貸款按月核算利息,長期貸款按季核算利息,不能按月預提利息費用。每月費用歸集不完整,無法預提或攤銷。科研收入不管財政撥款還是橫向收入,沒有按合同進度增加收入,收入支出不能一一匹配。
四、合并高校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建議
1.制定財務業務能力提升培訓方案,持續培訓。財會人員是高校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執行者。合并高校財務人員從不同單位不同崗位匯集到整合后的財務部,層次千差萬別,應按照“走出去、開眼界、學本領、帶回來”的原則,制定財務業務能力提升計劃,積極組織部分財務業務骨干,參加中國教育會計學會、省會計學會、省教育會計學會等主辦的相關財務業務培訓班。組織業務交流會讓參訓人員分享學習心得。提升財務人員學習力,既要熟悉所在崗位業務操作,還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既要全面了解學校整體業務,還要增強業務處理系統性、整體性。
2.加強對部門報賬員和科研財務助理培訓。今年來財會制度出臺頻繁變換較大,財務部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在部門網站開辟信息展示平臺,將教職工經辦業務所需各類文件歸類、整理、公開;印制業務流程簡明手冊,教職工人手一冊;利用大型網絡教室,組織專題講座,日常報賬常見問題、審計查賬需要規避問題;錄制微視頻宣傳推廣,展示制度要點,講解報銷流程。
3.依靠智慧化校園,構建財務共享中心。合并高校財務部作為平臺承載主體,充分利用智慧校園的基礎設施,與核算軟件開發公司合作研發多部門共享模塊,對教務、科研、人事、學工、審計、國資、招標、總務、基建等部門開放端口,統一信息系統字典庫,部門間數據互通互聯,數據匯總工作量和數據轉換工作量同步減少,有效解決業財融合問題及資產、科研數據分離、合同關聯共享,收支期間匹配等問題。做到業務流程統一、數據口徑統一。通過數據共享無縫銜接,刪繁就簡、便利師生、簡化手續。
4.加強績效預算管理,實現財務管理精細化。財務部門對績效工作接觸早、理解深,要發揮積極能動作用,做好績效前置,提前介入項目,主動參與項目申報,了解項目基本情況,牽頭制定不同業務績效標準,指導項目實施單位填報績效表。跟蹤項目合同全過程,應用共享平臺對項目合同實施電子化管理,建立合同建檔風險監管機制。對科研經費真正落實“放管服”,用好績效考核工具,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用好財務大數據,實現信息系統無縫對接,人員費用、資產折舊、物資領用、收入等會計憑證自動生成,將節約的人力用于數據分析工作,實現會計職能從的轉變,從報銷型財務向管理型財務轉變,實現財務管理的精細化。
五、小結
由于網絡技術的開放性,合并高校構建財務信息平臺同時還應對會計數據信息的安全進行規范,從軟件開發開始,對軟硬件管理維護、機構權責分離、身份認證和密碼設定、人員內部牽制、系統操作管理、文檔資料管理、數據備份和加密、系統環境管理、計算機病毒預防與消除等各方面進行控制和規范,從源頭上保證財務數據的真實和安全,提高會計信息披露質量,提升會計監督效能。
作者:齊艾玲 魯永雎 單位:山東第一醫科大學 山東泰山旅游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