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軍旅劇取得創新與突破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新世紀;軍旅劇;創新;突破
【論文摘要】新世紀以來的軍旅劇以鮮活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極具特色的創作技巧吸引著廣大的電視觀眾。本文通過對新世紀前后的軍旅劇的對比,分析新世紀以來軍旅劇在人物形象塑造,主題表達、藝術手法等方面的創新與突破,并對其未來走向做出展望。
中國的電視劇樣式豐富多彩,軍旅劇是其中一種比較重要的類型,軍旅劇也稱軍事題材電視劇,是指反映部隊軍人戰斗、生活、感情的一種電視劇類型。從1983年山東電視臺拍攝的第一部軍旅劇《高山下的花環》至今,中國軍旅劇也已走過25年的發展歷程,創作了一批較好的作品。如初期的《高山下的花環》、《道是無情卻有情》、《花瓶》、《愛的眼神》、《兵車行》、《緊急起飛》、《凱旋在子夜》,后來的《零丁洋上的夢》、《蛤蟆灣的新兵》、《這里并不寂寞》、《戈壁灘來的士兵》、《天邊有群男子漢》。這些軍旅劇在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充分展示了當代軍人的風采與魅力、風格日臻成熟的同時,主題、結構、表演諸方面業已形成了一定的模式,進而類型化,陷入了僵局,呈裹足不前甚至下滑趨勢。軍旅劇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傳達者,創新不得不提上日程。新世紀以來,創作者重新開始審視自身的創作與市場的關系,積極與市場接軌,努力突破創造力桎梏,擺脫藝術思維定勢,及時清除人物的類型模式,加深刻畫人性的多樣性,放寬了衡量人物的標準度,創造出了《亮劍》、《歷史的天空》、《高地》、《軍歌嘹亮》、《狼毒花》、《士兵突擊》、《大校的女兒》等一批新的優秀劇作。軍旅劇以煥然一新的面貌重新亮相熒屏,掀起了一次次新的收視熱潮。該論文將重點探討新世紀軍旅劇在人物塑造,主題表達、藝術手法等方面的創新與突破,并對其未來走向做出簡單展望。
一、新世紀軍旅劇的創新與突破
進入新世紀以來電視劇的類型樣式多樣,風格各具特色。各種題材類型風格的電視劇大量涌現。電視劇的空前繁榮為軍旅劇的發展興盛提供了良好的氛圍,而且較之以往的軍旅劇取得了很大的創新和突破。
(一)走下神龕的中國軍人
軍旅劇屬于直接攜帶或體現主旋律理念之作,它承載著主流價值系統,因而說教意味濃厚,而在娛樂性上有所欠缺。濃重的政治導向常常使觀眾反感,與觀眾之間存在難以克服的疏離。而新世紀軍旅劇通過降低格調轉向平實的做法來減少其嚴肅莊重,讓過去高大完美的被“神化”的軍人形象走下神龕,一反常態,把一個“凡人欲望”皆備的人,塑造成另類英雄,這就極大增加了軍旅劇的活氣,與觀眾建立起一種親昵的氛圍,縮短了與觀眾的距離。而這又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1、性格“缺陷”之美
舊式的軍旅劇中的軍人形象都是“高大全”,沒有痛苦,只有奉獻,性格上更是完美無缺,對于普通人而言,只可以遠觀不可近察,只可仰慕不可觸摸。呆板化教條化的人物刻畫手法使得舊式軍旅劇的人物給人以類型化、符號化之感。新世紀軍旅劇中的軍人形象都不再是扁平式的完美高大形象,這些軍人形象性格里都帶有天生的弱點與缺點。如《激情燃燒的歲月》中的石光榮獨斷專行脾氣暴躁,甚至褚芹說其像個胡子;《亮劍》中的李云龍總是個人意氣至上,干脆裁斷,給人一種無組織無紀律的感覺,語言粗俗,斤斤計較,骨子里透著小農意識,似乎更像“不愿吃虧的農民”而不是軍人,更不要說是位解放軍高級將領;《狼毒花》中的常發更是一個匪氣十足的粗莽硬漢,愛女人愛酒愛自由的他身上有著革命軍隊不能容忍的毒素;《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憨直笨拙,反應遲鈍,總是做一些不合時宜的事情,訓練落后,總是拖后腿,經常遭到別人的嘲笑,被人稱為“許木木”“孬兵”。
這些軍旅劇的人物都有某些性格缺陷,缺陷使人物更加立體化,脫離了千篇一律的人物模式。而且這些人物性格缺陷不會涉及大的是非善惡觀,只是“當時當地”的特殊作為。缺陷沒有使人物流于低俗,反而引發了觀眾的向往與認同之情。缺陷弱化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和極致性格,使觀眾看不到絲毫的造作,更沒有勉為其難的牽強。缺陷正視了人性的本質,使角色的塑造更顯豐滿與生動,使人物形象更鮮活逼真。
2、崇高之美的新解
崇高作為西方一種基本的審美類型,最早由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哲學家康德認為,崇高包括“數字的崇高”和“力學的崇高,數學的崇高就是無法較量的偉大的東西或者說是一切和它較量的東西都是比它小的東西;力學的崇高則提高了我們的精神力量越過平常的尺度,而讓我們在內心里發現另一種類的抵抗的能力,這賦予我們勇氣來和自然界的全能威力假設較量一下。以往的軍旅劇對崇高的著墨比較直白,只是作為一種表象停留在觀眾的潛意識層中。這種崇高不具有普遍意義,只是一種不近人情的冷酷的政治話語工具,只注重“軍”的神化,忽略“人”的存在。電視劇中所展示的軍隊整齊之美,人格的高大之美,令觀眾只能以仰望的視角頂禮膜拜時,當觀眾對這種力量無法到達的恐懼感增強,也就會選擇逃避,這樣的崇高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而新世紀軍旅劇更側重力學上的崇高,而且對力學的崇高的刻畫有別于以前。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一種傳聲筒,軍旅劇肩負著塑造崇高人物的重任,怎樣做到既符合政治上的又符合觀眾的審美訴求,這是新世紀創作者著力解決的一個基本問題。新世紀軍旅劇的創作者通過人物性格的缺陷使崇高得以隱晦含蓄的表達,缺陷只是一種手段,崇高是其最終目的,主流價值觀的內核是不變的,只是需要觀眾深層次的體會。新世紀軍旅劇對崇高之美的刻畫不再突兀,而是用各種外在的形式來包裝,更重要的是將“人性”引入了軍旅劇,更注重人物的局限性,崇高也不再是“天生”,后天也可以造就,這種創作視角新穎且人性化。
新世紀軍旅劇中除了營造一種觀眾無法把握的同時無法與之較量的人格形式,也注重建構數字上的崇高。如《沙場點兵》《DA師》《士兵突擊》等現代軍旅劇都注重表現軍隊中的訓練演習,場面的壯觀,武器的先進,都給人一種數字上的崇高。《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一次完成了三百三十三個腹部饒杠,打破記錄,成為改寫軍旅生活的第一步,這個情節首先是數字的震撼,沒有超強的毅力與韌勁,三百三十三是無法完成的,緊隨數字震撼之后的便是一種力量崇高,這種力量是一個“孬兵”通過自己的努力得來的,觀眾在感受這種力量的同時也會覺得自己也能有這種力量,這種崇高的刻畫更能走進觀眾的內心并激起共鳴。軍事傳奇劇多是以戰爭場面對抗的慘烈來達到崇高的目的,這對于觀眾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平年代的人們缺少親歷戰爭的機會,軍事傳奇劇展現的戰火紛飛,金戈鐵馬滿足了人們的體驗欲望,以這種觀眾喜歡的外核,將角色置于一系列的戰爭場面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特質,觀眾在精神愉悅的同時不自覺的完成角色認同,進而由衷認同這種崇高精神。
3、傳奇色彩
新世紀軍旅劇的人物特色,除上述兩點以外,還有一突出特點就是人物極富傳奇色彩。
舊式的軍旅劇人物也不乏有自己的傳奇色彩,但是在過去喜歡四平八穩的時代,大家都不喜歡張揚個性,所以創作者將其掖藏起來,導致人物所有的行為都是毫無特色,這跟以前的文化語境有關,也是創作者自己放不開手腳,視角被局限住,而新世紀軍旅劇注重人物傳奇色彩的挖掘,這一定程度上比較符合當今時代人們追求個性的文化語境。
新世紀軍旅劇所展現的這種傳奇色彩有的是由特殊的歷史環境所造成,有的是自身性格所致。《激情燃燒的歲月》、《亮劍》、《歷史的天空》、《上將許世友》、《狼毒花》等軍事傳奇劇中主人公所經歷的戰爭殘酷性為歷史罕見,所受教育之少而功勛之巨也為歷史罕見。目不識丁反而讓他們不拘泥于書本的戰術策略,全憑自己的勇猛血性機智與敵人戰斗。《亮劍》中的李云龍甚至被對方專門研究其戰術戰略,并引起日本高層的重視。拋去文化的束縛,他們在戰斗中迸發出的原始的忠誠與勇猛,更給觀眾一種真實的震撼,盡管他們參加戰斗的目的和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是為國家。《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初中學歷,生性駑笨,反應遲鈍,卻通過自己單純的堅持努力,從一個“孬兵”成為老A一員,與其說他是個例,不如說他實現了所有人的夢。新世紀軍旅劇中人物的傳奇色彩契合了受眾群體對英雄情結的向往,更是吸引觀眾的主要因素。
(二)主題意蘊的含蓄與多義
電視劇本的主題,即作品通過人物塑造和生活場景描繪所體現的主旨或中心思想。它是劇作家通過對題材的挖掘,提煉而得到的思想結晶,也是劇作家世界觀、人生觀、美學觀的集中體現,它是作品的靈魂,導引著劇本情節的進程和人物個性的發展,能夠喚起觀眾的美感與精神共鳴。軍旅劇由于涉及政治,主題的內核是宣傳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以往軍旅劇的主題意念流露過于直白,圖解思想,變成了政治宣教工具,破壞了作品的美感,逐漸引起觀眾的反感與排斥。新世紀軍旅劇的主題內核依舊,但卻通過題材選擇與藝術表現角度的變化進行體現,看似有點劍走偏鋒,卻喚起了觀眾的認同與共鳴。新世紀軍旅劇的主題呈現出了以下兩個新特點。
1、主題的含蓄性。“理之于詩,如水中之鹽,蜜中花,無痕有味”。這是錢鐘書在《談藝錄》中的一句話。其實電視劇的主題與電視劇本身的關系恰如理與詩的關系,也應是無痕卻有味,主題潛隱于作品中,通過情節、結構的控制自然的流露出來,這樣能使作品產生更大的藝術感染力和美學生命力。《士兵突擊》中主流意識形態的流露幾乎沒有任何痕跡。和平時期平淡無奇的軍營生活,一個不起眼的戰士如何成為一個兵王,看似展示一個戰士的成長歷程,其實在這其中的每一處微小的細節都附著主流意識的內核,作品將現代的軍人生活與時代精神相結合,觀點不再滯后,而是與時俱進。新世紀的軍旅劇主題表達上更含蓄隱晦,但卻能帶動觀眾的思考,讓觀眾潛移默化中達到主流意識形態的趨同。
2、主題的多義性。中國經濟從計劃到市場轉型,文化也開始從權威話語到個人敘事、意識形態多元化轉型。現實社會的復雜使得人們對生活的理解也是多義的。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新世紀軍旅劇創作者及時調整創作方向,克服了主題概念化教條化公式化的弊端,擴大了作品的思想容量,增強了涵蓋與厚度,讓其作品主題呈現出多義性特征,使作品更加貼近復雜的現代生活,同時引發了不同階層不同層次的觀眾對社會、人生、人性多方位多側面的深層思考。2007年的《士兵突擊》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劇中班長與士兵、軍官與士兵、軍官與軍官的情感戲,來展示軍隊獨特的美和獨特的價值觀,內涵空前的豐富,已經完全超越軍隊范疇,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每個人每個集體都能從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它沒有拋棄主流價值觀的宣傳,但是不僅僅局限與此,只是將神化的主流價值觀攙入時代性樸素的表達出來,讓更多人從中體會主流價值觀真正的美。軍旅劇多義性主題的創作標志著其創作在思想意識上達到新的高度。
(三)有意味的敘事
以往軍旅劇由于創作者本身視角沒有放平,使得軍旅劇大多呈現一種模式,導致創作走向類型化。新世紀軍旅劇在大眾傳媒方式的影響下,不僅成功的傳播了主流意識形態,引起觀眾的觀看熱潮,而且在敘事上也有新的突破,下面就語言情節兩方面進行分析。
新世紀軍旅劇的語言意味雋永,詼諧幽默,扭轉了人們對以往軍旅劇語言粗糙、政治術語泛濫的印象,新世紀軍旅劇的語言呈現出多方面的特點。
1、語言的經典化
新世紀軍旅劇中充滿哲理和經典化的語言隨處可見。這些語言簡單深刻,甚至已經成為很多觀眾的座右銘。如《亮劍》中“明知是個死,也要寶劍出鞘,這叫亮劍,沒這個勇氣你就別當劍客,倒在對方劍下算不上丟臉,那叫雖敗猶榮要死不敢亮劍你以后就別在江湖上混啦。”這段話渲染了李云龍不拘一格的軍人素質,更是一個軍人俠膽才識的綜合;《士兵突擊》中許三多: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這句類似廢話的東西卻表現出許三多對意義的尋求與執著。這些語言早已超出軍隊本身的范圍,都是有普遍意義的勵志明言,語言的經典保證了軍旅劇的主旋律性質,并且深入人心,具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
2、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新世紀軍旅劇語言的生動和多種修辭的運用分不開,如比喻、排比、對比等。如《狼毒花》戴政委曾說過這樣一段話:“狼毒花就是常發的象征,常發就是一朵獨具風采的狼毒花!有毒確實有毒,但也有大用,關鍵是在于慎用,關鍵在于怎樣用。”這句話就是將常發比喻成狼毒花,既呼應主題,又形象的勾勒出常發的性格特點。《士兵突擊》中人物性格各異,決不雷同。為了突出人物性格的不同,劇中更是多次運用到對比的手法。伍六一:我這兩個老鄉,一個精得像鬼,一個笨得像豬;許三多:人前暈眩和人后說不出來的苦處,這就是成功的味道吧。對比手法的運用,讓劇中人物語言妙趣橫生,又頗富哲理意味。除了對比,劇中更多次用到排比,在語言上給觀眾以強烈的心靈震撼。如令人深刻的七連入連儀式,排比性的語言渲染出一種排山倒海般的氣勢,帶給觀眾強烈的心靈震撼。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為軍旅劇整體形象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3、語言的通俗化
英國著名戲劇家萊辛說:“在一種選了又選的考究而且夸大其詞的語言中,是不能有任何感情的。它表現任何情感,也不能激發感情。而感情只適用于最簡單、最普通而平凡的話語和說話方式。”新世紀軍旅劇創作者就是踐行了萊辛的這句話。整體語言簡單通俗,生活氣息濃郁。如《亮劍》中李云龍和有生活作風問題的參謀的一段對話,運用戲謔的方式弱化意識形態色彩,而且說的有些粗鄙赤裸,卻歪打正著的讓人物變得鮮活生動,與觀眾建立起一種親昵的氛圍,從而取消心理距離,重新接觸到被意識形態世界所禁錮的東西,將互相分裂極端對立的東西,完美又令人信服地統一在人物身上,將神圣與粗鄙,偉大與渺小團結起來結成一體,使人物卸掉僵硬姿態,更加契合觀眾的審美訴求。《士兵突擊》中也有不少通俗的精彩語言,如吳哲的“祝同志們春夢了無痕;同志們妻妾成群了,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這幾句話混雜著插科打諢,卻非常符合當時人物的處境,一種苦中求樂的心態很自然的呈現出來。創作者頗見功力的臺詞功底為這些軍旅劇增色不少,為軍旅劇整體形象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世紀軍旅劇敘事上除了語言的獨特以外,創作者把握故事情節比較到位,將時代性融入到人物的心理活動性格特征中,用情節緊緊抓住觀眾的心理,使得觀眾對故事情節產生一種真實完整和持久的想象,從而博得觀眾的喜歡。在通常的影視創作中,情節就是有關人物關系和人物成型的敘事過程,這個過程所發生的各種事件需要劇作精心設計、提煉和安排,足以表現人物關系和人物形象。從敘事學上看情節主要通過事件表現出來,一個個事件的出現,打破生活的常態,故事才能發展下去。電視劇的篇幅本身需要懸念,平鋪直敘不會激起觀眾的興趣。突轉發現絕境是情節變得復雜或簡單的基本條件,新世紀軍旅劇充分運用了這三點,使其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成為故事性、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優秀之作。
二、新世紀軍旅劇的展望
軍旅劇是中國電視劇百花園中一朵奇葩,軍旅劇作為主旋律電視劇題材每年都會有國家的投資,加上軍旅劇在中國有廣大的市場,所以軍旅劇的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軍旅題材電視劇是宣傳人民軍隊的一種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民族精神國家意志的體現,一個國家的精神氣直接蘊含其中,也是宣傳自己國力的一角窗口,所以軍旅劇的創作較之其他類型劇的創作有其自身的優勢,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語境的變化,有些曾經很受歡迎的電視劇題材消失不見,代之以新的電視劇種,但是無論怎樣,軍旅劇不會變化,因為沒有哪一個國家不重視國防建設,所以軍旅劇在這方面有保證。軍旅劇通過展現部隊軍人的生活來傳達愛國主義精神,它帶給觀眾一種激情,一種信仰,讓觀眾接受一個人物形象的同時,也潛移默化的接收人物的精神世界,并自覺按照人物的言行規則自己。軍旅劇給人一種獨特的美感。新世紀軍旅劇適時的創新,使軍旅劇得以重生,并取得巨大的成就。及時調整自己的創作視角,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混雜狀態類型化元素使得情節模式更豐富,返璞歸真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但毋庸諱言的是,軍旅劇的熱播也使投資商一窩蜂的跟風而上,形勢的樂觀似乎使一些創作者迷失了方向,新世紀軍旅劇會不會又走入新的窠臼呢?在這點上且談一下自己的幾點建議:
1、堅守主流價值,避免人物形象塑造流于庸俗化。軍旅劇不能脫離主流價值觀的內核,更不能只是空有一層軍裝,而刻意降低格調,逢迎某種低俗化價值觀。軍旅劇是人民軍隊的一個展示窗口,不能為了媚俗而添加某些低俗東西,軍人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但是軍人畢竟不是普通人,所以人物形象塑造上要慎之又慎,不能為刻意追求人物形象性格的復雜多元而讓人物流于庸俗淺薄。
2、注重題材多樣化的開掘。軍旅劇不能僅僅局限于過去的傳奇劇,還應積極挖掘新的角度。在這方面《大校的女兒》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該劇摒棄了以往的純男性視角,從女性視角來看中國軍人的成長,視角新穎獨特,在眾多軍旅劇中可謂獨樹一幟。中國的現在影視市場跟風現象嚴重,一部軍旅劇的熱播,后面便一哄而上,這樣既浪費資源又浪費財力,所以軍旅劇的創作要走出這一誤區,多整合各方面的資源,注重題材多樣化的開掘,多方面的展示不同兵種的不同生活,全面展示新時代中國軍人的生活與精神面貌,使軍旅劇能不斷推陳出新。
3、尊重市場規律,注重市場變化,這一點是從市場角度看,畢竟贏得市場的認可,才能獲得生存的空間。在此不再詳述。
新世紀軍旅劇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打破了軍旅劇發展的僵局,適應了觀眾的心理嬗變,開始多樣化的發展,嘗試多種題材展示,為軍旅劇的未來發展做了很好的鋪墊,但當下的軍旅劇還應該不斷與各種資源對話、吸收、變身,借助新時代的力量以及新的審美趣味不斷突破、上升,嘗試以各種材料、技法進入這一題材,唯此,新世紀軍旅劇才能更具活力,佳作迭出。
【參考文獻】
[1]趙憲章:《西方形式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9頁。
[2]田川流姜靜楠主編:《電影學概論》,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43頁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