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信息技術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運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手段
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教學也要貼進生活,借助生活常識幫助學生正確的理解數學問題。例如,教學“圖形的初步認識與面積計算”,傳統教學中,我們展示給學生的道具是課本、直尺、三角板、文具盒,像梯形、平行四邊形。數量極少的道具難以建立準確的表象,使學生難以正確地掌握概念,導致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一般。我們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類圖形以小短片、圖片的形式進行有效展示,讓更多的學生對各類圖形進行認識。這樣引入課程,既利用了知識的遷移,又滲透了生活實際問題,使學生體會到不僅是學數學,而是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將生活案例與教材資源進行高效整合,借助多媒體手段營造新的學習情境,豐富教學案例,可以讓學生更加積極參與數學學習,通過生活案例的認識、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的自我認知,幫助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得到鞏固與提高。更加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插圖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插圖是靜止的,只能反映事物變化的結果或活動一瞬間。如果靜止的插圖借助多媒體,創設動態情境,以鮮明的色彩,生動的畫面把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展現出來,讓學習素材更加豐富多彩,這樣既可突破難點,又可化抽象為具體,同時降低教師案例展示的難度,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借助信息技術,復雜教學課程簡單化,提高授課效率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學問題無法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進行生動地展示。例如,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以往教師借助一些模型對梯形進行拆分再組合,模型小,學生難以全部看清,模型大,教師教學困難,模型種類少,學生掌握的方法單一,對圖形變化角度后學生又不知道如何計算。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根據教學需要將教學內容實現大與小、遠與近、靜與動、快與慢、整與散、虛與實之間的相互轉換,生動地再現事物的發生、發展的過程,從而解決學生認識的局限性,縮短了教學時間,能夠利用更多的時間對知識點進行強化與鞏固。
三、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教學知識的有效整合,鞏固學習成果
小學數學重在認知、重在強化,強化知識的關鍵是練習,強化的結果是能夠幫助學生從不同的事物中區分出相同的部分與規律。學生的練習是對知識點掌握的最佳反饋,反饋也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在及時反饋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學生,很難對每個學生的問題做出及時反饋。傳統的教學只能通過測驗、課后作業的形式進行檢驗,無法及時的在學生初步掌握知識的時候進行鞏固。而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學習的效果。例如,余數的計算“100÷7=”教師可以在教學課程中列舉大量的圖形進行示范,同時給出一定的測試題,在教學條件較好的地區還可以實現一人一機,學生如果輸入錯誤答案,計算機就會及時做出判斷,并給出相應提示,再次顯示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對自己的錯誤和正確的計算都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計算機可以在出現錯誤提示后,隨機出同類型題目,讓學生反復練習,直至完全正確。這樣的練習反饋對于計算方法、計算能力,概念理解程度,規律運用等的檢驗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時判斷、選擇、連線、輸入式交互等多種形式也對保持促進學生興趣起到積極作用。
現代信息技術極大地豐富了小學教學的手段,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困境,活化了教學案例,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加了學生認知能力,擴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但教師在引入現代信息技術進課堂的時候,還需注意正確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真正讓現代信息技術成為教學的好幫手,做到傳統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地有機整合與平穩過渡,揚長避免。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個人學習能力,同時也增加教師的個人業務水平。既促進了素質教育的實施,又培養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課堂教學符合現代化教育需要,從而有效培養更多跨世紀的創造型人才。
作者:邊記弘單位:河北省霸州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