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旅游文化學科建設的構思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們首先對“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兩概念進行厘清,因為這是旅游文化研究中一個最容易混淆、事關全局的問題。“所謂旅游文化,實際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托,以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介體和旅游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在旅游活動過程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旅游文化是與旅游有關的物質財富(活動)與精神財富(活動)的總和。”“旅游文化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主體和旅游中介體以旅游客體為依托,在旅游觀賞和旅游服務中體現出來的文化現象,是以旅游主體的活動為主線的綜合性的社會文化聚合。”
在以上諸概念中我們不難發現,人們雖然對“旅游文化”這一概念的界定不盡相同,但是還是在概念中隱含了一個共識:旅游文化是在旅游活動中發生的文化現象。也就是說,脫離了旅游活動的文化現象不屬于旅游文化范疇。文化旅游則是以特定人文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旅游活動,其內容涉及歷史建筑、遺跡、民俗活動、體育活動等,即文化旅游是以特定文化作為旅游客體的活動。世界旅游組織在1985年也曾對“文化旅游”做出定義:“人們出于文化動機而進行的移動,諸如研究性旅行、表演藝術、文化旅行、參觀歷史遺跡、研究自然、民俗和藝術、宗教朝圣的旅行、節日和其他文化事件旅行。”顯然這與“旅游文化”截然不同,因為一個是指某一特定類型的旅游活動,一個則是指向整個旅游活動本身;一個僅僅涉及旅游活動的某一方面,一個則是指向旅游方方面面的文化構成。
雖然“旅游是一種文化活動”的觀點已經為學界廣泛認可,但是這一“活動”究竟在旅游研究是如何體現的,卻沒有得到進一步探究。旅游本身是一種異質文化交流的過程,是處于不同文化語境的人基于身心的需求到異地去尋求文化交流的過程。首先,這里的文化是一種經過精心打造的文化產品,盡管其諸多文化因素表面上可能處于原生態,但是實際上是經過規劃設計之后的一種新產品。因此,如果我們依然采用靜態方式對旅游文化加以研究,顯然是不合適的。例如黔東南的少數民族民俗游,就是立足于讓游覽者在旅游過程中體驗那些最能傳達當地獨特文化習俗的民俗部分。其次,活動中的文化是一種處于交流中的文化。對于旅游者和目的地而言,兩者通過旅游活動在不間斷進行文化交流,因此,旅游文化研究的重點之一就是如何通過旅游活動將文化交流推向最佳程度。例如在對景區規劃時,設計者一定要充分考慮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特別是體現該地獨特性的文化內涵,而不是對其它景點規劃盲目模仿。第三,旅游文化相對于目的地文化而言,實際上是一種處于創新中的文化。從活動視角來看,目的地文化在發展旅游過程中處于不斷變革的狀態中,當地社會文化、審美理念會發生巨大變革。這已經成為旅游研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綜上所述,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動中的文化現象,是旅游活動的產物。研究旅游文化應當在充分占有既有文化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旅游實踐和旅游規律的深入研究,大量搜集旅游活動中的文化現象,對其在發展旅游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做出深入探究。對于我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而言,深入展開旅游文化研究的意義是不言自明的。
一、課程體系:從旅游活動視角建構旅游文化學科框架
大力發展旅游文化不但需要學術界依據現實問題在科研上做出努力,而且需要建構起科學合理的學科體系。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國內學者已經編寫了一部分富有創意的旅游文化教材。他們依據研究不同客體定位形成了各自的課程體系:有的以旅游主體、旅游客體和旅游介體為依據將旅游文化進行劃分,有的以時間為序將旅游文化進行斷代劃分,有的以旅游文化分為旅游文化能力、旅游文化產品和旅游文化制度,有的則以不同文化分支為依據進行章節劃分,等等。盡管它們的體系各有不同,但是從整體上來看,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園林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等是整個學科最基本的構成。這一特性說明旅游文化既具有普通文化學研究的共性特征,又具對傳統文化學研究成果的傳承和創新。正是基于此種理論基礎,我們不妨將旅游活動作為貫穿該學科的核心理念,將各種文化分支加以甄別選擇,形成一種更加符合旅游學科特性的課程體系。
(一)現有教材存在問題剖析目前旅游文化教材不同程度存在著一些有待深入探究的問題,有的甚至成為制約學科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教材中多的是對概念的旁征博引,少的是對概念的細致探究;多得是豐富駁雜的章節雜糅,少的是精密細致的邏輯推理;多得是對既有體系的模仿改造,少的是對新體系的創新。我常常看到一些旅游文化教材缺乏系統化的、獨特的、完整的、富有新意的理論體系和案例分析,成了文化資料的羅列和胡亂拼湊。例如一些教材的旅游民俗文化部分,用大量篇幅介紹各類民俗意象,將意象構成、緣起及發展演變做全面介紹。這種編寫方式給人的感覺是資料翔實豐富,面面俱到,但是旅游活動的特性不突出,甚至與普通文化學研究毫無二致。實際上,旅游民俗文化的側重點應當是旅游主體在活動中的獨特文化體驗、文化在旅游活動中體現出的創新特質以及旅游活動中文化的娛樂性和豐富性等。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是因為:一方面是該學科自身的復雜性所致,另一方面是學科研究還沒有真正切入旅游文化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缺乏統帥整個學科的魂靈。問題的解決需要研究者切實進行富有原創性的創新研究,論者認為從活動入手就是一種符合旅游規律的學科體系建構方式。
(二)以活動為視角的結構體系探究那么如何從活動視角來重新建構這樣一個結構及其復雜的學科體系呢?既然旅游文化存在于旅游活動之中,那么我們不妨深入旅游活動內部,從活動特性、活動目的、活動規律等方面出發探究旅游文化與旅游活動的關系,探索旅游文化體系建構的方式方法。下面以山水文化部分為例,考察在旅游活動中的文化應當著力關注的內容構成。
山水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構成,是人類社會歷史上最早被關注的文化類型。它涉及面極為廣泛,而且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因其自然地理、文化哲學等因素對山水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研究中國山水旅游文化,首先要明確旅游活動中的山水文化究竟滿足游客怎樣的文化體驗?中國山水文化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對山水獨特理解的產物,積淀了豐厚的中國文化特質。“智者樂山,仁者樂水”賦予了山水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南秀北雄”在呈現出中國山川的地理自然風貌的同時,還體現了這些名山大川所特有的人文內涵。這些文化、亞文化的山水內涵就是旅游者所渴求的活動體驗,特別是對于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言,是他們最為關注的旅游內容。
其次,在山水文化部分,還要針對旅游活動娛樂性、知識性等特點對重要名山大川的歷史、地理、自然風光、趣聞等加以重點介紹,因為這些文化景點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最能引起游客關注的旅游吸引物。例如在對泰山文化的介紹,文本應當將“雙遺產”對其地質歷史、自然風光、宗教文化、人文積淀等作為介紹的重點。但是,這些文化構成要圍繞泰山文化這一核心展開,從旅游者在活動中的景物觀賞和親身體驗展開。
第三,山水文化應結合旅游活動實例,是一種鮮活生動的文化類型。旅游山水文化是依據旅游活動的變革而不斷革新的,涉及到旅游觀念、旅游需求和旅游方式等領域的問題。因此,旅游山水文化課程部分不應當僅僅滿足于對既有文化知識的介紹,而是要在鮮活的案例中讓讀者切實感受到旅游文化是通過哪些方式來向游客展示其特有魅力的。這里需要研究者對旅游美學、旅游心理學、旅游傳播學等學科有一定的把握,否則無法從整體上把握案例中的文化特性。綜上所述,從活動視角建構旅游文化的課程體系就是要在文化學和旅游主客體關系的研究基礎上,緊緊圍繞活動這一核心對現有旅游文化研究成果重新梳理,選擇那些能夠集中展示旅游活動特性的文化資源來建構這一學科體系。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不斷發掘有利于旅游發展的文化資源,研究對旅游發展過程中的內在規律,以提升旅游整體水準。
二、課程拓展:以旅游活動為核心的開放性學科
旅游學科是一門處于拓展中的新興的開放性學科。從其誕生以來,旅游學就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不斷拓展自己的領域。至今,旅游已經不僅僅限于山水和文化古跡,而是囊括工業旅游、會展旅游、體育旅游、生態旅游等在內的旅游活動。“‘求新、求異、求變、求樂’是旅游者普遍的心理。”
因此,開放性、拓展性是旅游的生命力所在,唯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推動旅游業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同樣,旅游文化研究中要從整體出發,針對旅游業發展趨勢做出創新性努力,如課程體系的調整、案例的更新等。首先,旅游文化內容構成是一個開放的體系。課程體系中除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內容外,近年來又加入了旅游傳播文化、生態文化等新興文化分支。這些文化分支是現代大眾傳媒發展和生態意識覺醒的產物,同時也適應了旅游者的文化需求。
旅游傳播文化是伴隨著大眾傳媒而出現的一種新型旅游文化。從跨文化交流理論來看,旅游就是一種文化交流和對話。旅游者在不同文化語境中通過旅游活動與目的地文化進行溝通,在獲取異質文化體驗的同時也給目的地帶來了自己的文化。那么這種文化對話過程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文化變遷?旅游目的地的人們如何通過文化傳播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這些都是旅游傳播文化所要關注的問題。“目的地管理組織必須面向未來,重視相關媒體、數字電視(影像點播、互動預定)、互聯網(日程安排、邊瀏覽邊預定)提供的機會。”
而旅游生態文化則是全球生態意識覺醒的產物,那么這一文化分支對于現代旅游發展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對現代人的生活有著怎樣的裨益?對現代文化建設有著怎樣的促進作用?“‘生態旅游’代社會度假休閑的世界性趨勢,生態旅游的豐富形式,將成為保護并傳播地域文化、提升旅游者文化品位和精神品格的有效途徑。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它可以充分實現旅游者回歸自然、體驗原生態文化以及對民間文化溯源尋根的意愿。”所以,社會發展在不斷推進旅游和旅游文化研究和課程體系的建設,而二者反過來也不斷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
其次,新穎獨特的案例教學也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于基礎學科研究而言,案例教學只是一種輔助知識教學的手段,但是對于旅游文化而言卻非僅僅如此。因為旅游是一種文化活動,所以作為其組成部分的旅游文化同樣是一種動態構成。這對于旅游從業者,特別是高職高專的學生而言,旅游文化課程需要致力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無論是規劃設計還是導游接待,如何讓旅游文化以最佳形式發揮作用,需要一些典型的案例來加以闡釋。因此,旅游文化課程體系的建構過程中應當突出新穎案例的教學。
那么,在旅游文化課程中如何體現案例教學的特色呢?我們認為,案例應當是旅游活動的一種體現,是旅游文化在旅游實踐過程中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文化參與過程。所以,在選擇案例時應該突出其新穎性、代表性和典型性,讓旅游文化在這些案例中得到集中體現。
作者:許玉慶單位:山東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