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簡古代詞批評特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古代詞論批評晚于詩文理論批評,因而受到詩文理論批評的影響和啟發,并隨著詞學創作的發展而不斷壯大;古代詞論批評主要體現于詞話、詞集序跋、詞集評點、論詞詩詞等形式中;古代詞論批評具有鮮明的形式特征和表現特征。
眾所周知,文學先有創作,后有理論和批評。所以詞論批評首先是奠基于深厚的詞學創作實踐的基礎上的。“詞”是古代各體文學中獨具魅力、深有意味的一種藝術形式。其發展演變經歷了兩個階段摘要:初期詞是“曲子詞”,是一種詞樂綜合藝術;后來詞樂分離,“詞”才演變為一種有固定詞牌、以長短句為主要形式特征、講究平仄的抒情文學樣式。相對于源遠流長、早慧早熟的詩文創作而言,詞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大有后來居上之勢。而詞學理論批評相較于古代著作林立、體系周密、輻射力強而又占據主流位置的詩、文理論批評而言,則似養在深閨的“小家碧玉”,秀外惠中,不顯山露水,囿于深閨,自由成長。從詞論批評和創作實踐來看,雖然理論批評大大落后于實踐,但隨著詞學疆域的不斷拓展和繁榮,詞學理論批評的幼苗在詞人的撫育下,在詩文理論批評、尤其是詩歌理論批評的啟發下,終于找到了適宜的土壤,不斷成長壯大。由此,詞學理論批評就形成了既和詩學理論批評血脈相連而又名同實異的批評術語、理論命題和批評形式。
古代詞論批評是在詞學創作實踐具有比較豐富的積累之后,才逐漸發展壯大的,經歷了一個從自發到自覺、從朦朧到日漸明晰、從粗略到日漸繁富、從雜亂瑣碎到日漸成熟的系統發展歷程。唐五代北宋詞論批評尚處于萌發階段。五代詞人歐陽炯為趙崇祚編選的《花間集》所作《敘》,是詞論史上第一篇獨立成熟的詞學論文。文章系統闡述了“花間”詞的“側艷理論”,影響深遠。北宋雖有蘇軾對柳永俗艷詞風的批評和改造;晁無咎論本朝樂章之短長得失;李清照的雅化理論及對前輩詞人的批評和自許。然而,詞論尚嫌瑣碎,還處于詞論批評發展的草創階段。南宋詞論在北宋詞論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由蘇軾所奠定的“壯”詞風格,不僅在理論上得到肯定,而且在繼起詞人的創作中得到發揚光大;北宋的雅詞理論也引起了大批詞人、詞論家的共鳴,出現了一批積極響應者、追隨者,積極倡導“復雅”詞風。尤其是南宋后期出現了張炎的《詞源》、沈義父的《樂府指迷》這樣的專門詞論批評著作,重視詞的創作理論的總結,為學詞者指出學詞門徑。經過眾多詞人、詞學家的理論闡發,詞學諸多新問題尤其是創作理論得到了詳盡闡釋,詞論初具形態。金元明詞論批評,在某些方面有所深化發展,但建樹不多,基本處于停滯狀態。清代詞論批評如同清詞的創作一樣,如同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冬季之后,進入了一個陽光明媚、繁花似錦,百花爭艷的春天。創作上百派回流,百家爭鳴,爭奇斗艷;詞論批評也是“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九萬里”;形成了創作和理論“比翼齊飛”、詞章和著述“百舸爭流”的“中興”局面,為古代詞學園地潑灑出了濃墨重彩的巨筆,翻開了燦爛輝煌的篇章。
古代詞論批評是通過一定的批評載體來加以表現的。其形式大體有四摘要:一是詞話。這是古代詞論批評的主要載體,是詞人闡述詞學思想、詞論主張、進行詞學批評的主要“話語”方式。古代詞話始于宋人,而宋人詞話則受到詩話的影響,以記事為主。最早的詞話應是北宋楊繪的《時賢本事曲子集》,而楊湜的《古今詞話》則始冠以“詞話”之名。詞盛于宋,而宋人詞話少,和詩盛于唐,而唐人不作詩話的情況頗為相似。詞話這一形式至清代及近代蔚為大觀,著作林立。僅詞學大師唐圭璋《詞話叢編》(修訂本)就收錄古、近代詞話著作八十五種,其數量驚人,然尚不免有遺珠之憾。在眾多的詞話著作中,篇幅或大或小;體例或嚴整或松散;既有感性的鑒賞分析,也有理論上的縷析、觀照;幾乎所有詞學新問題都在其中得到了集中而深入的闡發。二是詞集序跋。古人詞集有總集、別集、選集之分,每有序跋,且數量驚人。最初的詞論批評,即始于詞集序跋這種形式。今人金啟華《唐宋詞集序跋匯編》、張惠民《宋代詞學資料匯編》、施蟄存《詞籍序跋萃編》搜羅豐富,但可補者尚多。清人詞集,據統計在五千種上下,詞集序跋當以千計。這些詞集序跋短長互見,玉石俱存摘要:或言過其實,揄揚過當;或評價恰如其分,珍寶尚多;或成為一派詞學綱領,指引詞學創作的方向。所以詞集序跋中也蘊含著許多有價值的詞學材料。三是詞集評點。明清時代,不僅盛行戲曲小說評點,而且也盛行詞集評點。如清初由王士禎和周祗謨二人選編的《倚聲初集》作為一部清初大型詞選,其中的許多詞作評點即具有批評價值。又如張惠言的詞學觀點也多體現在對《詞選》作品的具體鑒賞和評析中。所以,詞集評點材料也不容小視。四是論詞詩詞。包括論詞詩和論詞詞。論詞詩主要是絕句,由論詩絕句演變而來,當然也有其他形式的論詞詩。清人的此類作品也是數量驚人。今人吳熊和列舉清人詩集中的論詞絕句名目即近八百首,然僅是“冰山一角”。[1此外,清人也擅長以詞論詞,許多論詞詞多為夫子自道,皆不乏真知灼見。除上述形式外,古人在書簡、筆記、小說、詩話、叢談等形式中也蘊含著一鱗半爪之詞學真知灼見。
古代詞論批評不斷發展壯大,逐漸傍去扶持,長成“參天大樹”。其成長過程既和詩論批評相伴相生,又在詞創作的沃土中吸取豐富營養;其理論表述方式、批評方式既有自己的鮮明特色,也有對詩論批評的借鑒發揚。從其闡釋形式和內容考察,具有這樣一些鮮明特征摘要:要言不煩,點到為止,耐人尋味。清代聞名文學批評理論家劉熙載在《藝概·敘》中談論自己以“概”論藝之由說摘要:“或謂藝之條緒綦繁,言藝者非至詳不足以備道。雖然,欲極其詳,詳有極呼?若舉此以概乎彼,舉少以概乎多,亦何必殫歇無余,始足以明指要乎?是故余平昔言藝,好言其概?……蓋得其大意,則小缺為無傷,且觸類引申,安知顯缺者非即隱備者哉!”熙載所言不僅是《藝概》一書之寫作綱領和追求,同時也體現出古代詞論著作的一個共同特征摘要:語錄體的論述形式,精練要約,言簡理明,方寸雖小,張力極大。
古人論詞不重邏輯思辯,而重直覺感悟,“在表述時往往略去思索的過程,跳躍似的直接端出結論。說一首詩好,并不作詳盡的分析,而是三言兩語點到為止,讀者也不習慣去看長篇累牘的評論,而是靠了那三言兩語的啟發,自己領悟其中的三味”[2。詩論如此,詞論亦然。如王士禎《花草蒙拾》說摘要:“或問詩、詞、曲分界,予曰摘要:‘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定非‘香奩’詩。‘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定非《草堂》詞也。”這種辨析只摘要例舉詞曲名句加以并列對照,以顯示兩者的區別,真是簡而又簡,惜墨如金。讀者非具靈心慧眼、洞幽燭微之審美鑒賞力,實難體味其中三味。
古代詞論家往往理論和創作兼擅,所以其詞論批評不僅重直覺感悟,而且愛作形象表述;不僅給人以理性啟迪,而且極富文學色彩,給人以強烈的藝術審美享受。如詞論家田同之引清初詞人曹爾堪辨詩詞之別的話說摘要:“‘詞之為體如美人,而詩則壯士也。如春華,而詩則秋實也。如夭桃繁杏,而詩則勁松貞柏也。’罕譬最為明快,然詞中亦有壯士,蘇、辛也;亦有秋實,黃、陸也;亦有勁松貞柏,岳鵬舉、文文山也。”[3清初詞人毛先舒將詩之歌行以比詞中長調,并形容其異同說摘要:“歌行如駿馬驀坡,可以一往稱快;長調如嬌女步春,旁去扶持,獨行芳徑,徙倚而前,一步一態,一態一變,雖有強力健足,無所用之。”[4而陸鎣也將二者作了比較,并引王世貞的話說摘要:“歌行如駿馬驀坡,一往稱快;長調如嬌女弄花,百媚橫生。”并贊“二語真詞家之秘密藏”[5。這種布滿動感和美感的形容,擴張了想象力,讓人產生豐富的美的聯想。又如周濟論溫飛卿、韋延巳、李后主詞風之異同說摘要:“李后主詞,如生馬駒,不受控捉,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后主,則粗服亂頭矣。”又云摘要:“端己詞,清艷絕倫,初日芙蓉春月柳,使人想見風度。”[6又如清人郭麐《詞品》列詞品幽秀、高超、雄放、委曲、清脆、神韻、感慨、秀麗、含蓄、逋峭、秾艷、名雋十二則;[7楊伯夔《續詞品》仿其例列詞品輕逸、綿邈、獨造、凄緊、微婉、閑雅、高寒、澄淡、疏俊、孤瘦、精練、靈活十二則;[8都是用極富詩意的語言,深邃幽渺的意境來描繪形容某種詞風格,其本身就是精美的藝術品。古代詞論批評中象這樣的形象描述,不勝枚舉,無不啟人聯想遐思。當然,這種形象描述雖新奇形象,內涵豐富,意境豐贍,能充分啟發讀者的想像力,但意義卻隱約朦朧,輕易造成理解上的歧異摘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古代詞體創作最初尚處于自發狀態,理論批評相對滯后,但從蘇軾開始,即具有自覺的理論批評意識。蘇軾不僅在創作中革新詞風,而且在理論上自覺倡導,使創作和理論同聲相應。越到后來,詞人這種自覺的理論批評意識就越強烈,影響著、甚至指導著創作實踐,牽引著詞學創作的發展方向。創作推動理論的發展,理論又回過頭來指導創作,這是古代詞學創作和詞論批評的雙向互動。
相對于詩、文創作而言,詞是古代文學中的“后起之秀”,而詞論亦然。古代詩文創作和理論批評的深厚積淀,為詞論批評的發展提供了沃土。同時,詞學和詩學相伴相隨,比肩并騁。而許多作家一身多任,既寫詩,也填詞。所以詞和詩的對流溝通和分工又是隨時隨地、無處不在的。詞學傳統中有詩言志,詞言情的分工,有詞為艷科的定位,但也由此造成詞卑的地位。為了提升詞的品格,推尊詞的地位,詞就必須不斷地拓展自己的表現空間,這就不可避免地要向詩的表現領地大肆介入;并且詞學理論批評也不斷向詩學理論批評靠攏貼近,許多詩學批評的概念術語被借用過來,成為詞學理論批評奠基的基石。如宋人林景熙《胡汲古樂府序》評汲古樂府“詩之法度在焉。……所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一出于詩人禮義之正”。又如劉體仁《七頌堂詞繹》說摘要:“溫柔敦厚,詩教也。陡然一驚,正是詞中妙境。”這些詞論家以詩義解詞、以詩語評詞,由此詞卑的地位在詩教的詮釋下得到改造提升。然而,過度介入詩學園地,詞輕易在詩的大海中迷失自我,甚至有被詩同化、熔化的危險。所以,在詞學史上又不斷有人鼓倡詞“別是一家”,以保持詞的獨立品格。
相較于詩、文理論批評的理論建構、體系周密而言,古代詞學理論批評雖材料豐富,但多感性賞析和形象闡釋,且瑣碎支離,邏輯性不強,系統建構不足,條分縷析而又自成體系的著作不多見。然而,仍有個別詞論家試圖建構一套相對完整的批評詮釋體系。如清代詞學家江順詒的《詞學集成》“條分縷析,撮其綱,曰源、曰體、曰音、曰韻,衍其派曰派、曰法、曰境、曰品,分為八卷,以各則麗之”[9。宗山評此書“尋源竟委,審律考音,取諸說之異同得失,旁通曲證,折中一是”[10。全書綱舉目張,每卷皆有中心且相互勾連,因而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體系,可惜的是這種著述體例和嘗試未引起后來者重視,未能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