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差異與英語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一)文化的產生及內涵
由于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存環境、宗教信仰等不同,導致了中西方語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從而出現了文化學習與交流的多種困擾因素。要了解和掌握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必須先從文化談起,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論文百事通
(二)表現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中西方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以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中國文化卻提倡謙虛謹慎。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YourEnglishisverygood.No,no,myEnglishisverypoor.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
(2)在西方文化中,與“自我”(self)相關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如“self-absorption(自我專注)、self-admiration(自我贊賞)、self-cultivation(自我修養)”等等。西方社會盛行的是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強調個人自由、不受約束。而中方文化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先利民,再利已”的話語隨處可見。
2、社會關系的差別
(1)稱謂及稱呼:英語中的稱謂比漢語中要少得多。例如,cousin一詞,對應漢語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漢語把表親關系區分得非常嚴格,要說出性別,還要分出大小。而英語中的稱謂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幾個常用稱謂,其它的幾乎不用。在英美國家,小孩子不把爺爺奶奶稱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這在中國人看來有違情理且不禮貌。
(2)在美國,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nuclearfamily)。子女一旦結婚,就獨立生活,父母不再資助子女。這種做法能培養年青人自力更生的能力,但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家庭成員互相依賴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不利于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3、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來打招呼,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認為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Morning!”或“Good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Aniceday,isn’tit?”
在中國,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只講究其營養的搭配和保護。中國人殷勤好客,敬酒讓菜,西方人常覺得太過熱情。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國人送客人時常說:“再見,走好啊!”“慢走”等。而西方人只說:“Bye!”“Seeyoulater!”
4、社會習俗的差異
中西方人接受贊揚、祝賀時的反應也有明顯區別。中國人聽后會說一些謙虛之詞,而西方人則會毫不猶豫地說:“Thankyou”。根據西方人的習慣,當他們贊揚別人時,總希望別人以道謝或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則他們會誤解為對方懷疑自己的判斷力。而東方則比較謙虛、謹慎,即使心里非常高興,也不會坦然接受對方的贊揚。又如發表學術文獻或論文,漢語文章的標題往往有表示謙虛的字眼。如“淺談…”、“試論…”等,而英語文章的標題常常直截了當,不加修飾,如“ScienceandTechnology”(《科學與技術》)。
5、生存環境方面
英語中與水產、航船有關的詞語非常多,如“fishintheair(緣木求魚)、anoddfish(怪人)、misstheboat(錯過機會)”等。漢語中這類詞語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國四周環水,航海業發達,所以多此類詞語。而在中國只有沿海地區才有漁民結網捕魚,所以該類詞語相對較少。要表達“用體力負運東西”有:“扛、挑、擔、抬、馱”等。在英語中卻只有carry來泛指這個動作。漢語中我們會遇到“像老黃牛一樣干活”、“氣壯如牛”等詞,英語中要表達同樣的意思,會說“worklikeahorse,asstrongasahorse”。
6、宗教信仰方面
漢英語言中涉及宗教的詞語數目龐大,如“天公”、“陰陽”、“菩薩”等。語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兩種截然不同的宗教詞匯是兩個民族宗教觀念迥異的寫照。隋唐之前,儒道兩教在中國居統治地位,漢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多與此相關,如“太極”、“道”等;隋唐時期,佛教傳入,大量佛教詞語隨之而來,這樣儒、佛、道三教在中國占有絕對主導地位。在英國,則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大量與此相關的詞語陸續匯入英語行列。如angel(天使)、monk(僧侶)、religion(宗教)等。
7、歷史典故方面
中國人的典故多源于古代四大名著、民間傳說神話以及傳統的體育娛樂項目,如象棋、戲劇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則多出于《圣經》、莎士比亞戲劇和英美文學中的許多人物或事件、希臘、羅馬神話以及傳統體育項目,如美國的棒球、橄攬球等。
二、英語教學目的
英語教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學習、研究語言本身,還是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要打好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進行嚴格的聽、說、讀、寫訓練的基礎上,培養為交際初步運用外語的能力。而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須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外語教師從第一天起,就要隨時注意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東西方的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應把這種識別和介紹與語言教學同步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我們學生真正具備交際能力。
三、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
在學習、使用外語時,教師要培養學生具有文化意識,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蘊含。教師應適當拓展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以解釋這種差異的現象的由來。
(一)從英語詞匯中探究文化涵義
英語詞匯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涵義,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防止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評價。可適當擴展知識內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
(二)教師鼓勵學生自發尋找和積累英語國家的文化素材
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途徑和渠道,如創造一個文化語言環境,開展一些語言實踐活動;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文化知識和風土人情;利用電影電視引導學生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情況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強化學習西方文化的意識,其用英語思維的能力也會相應提升。新晨
綜上所述,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大的文化差異。教師應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質量,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強.文化多樣性與英語教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4)方文惠.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