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陸軍旅救護所人員編配優化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構建陸軍旅救護所人員編配優化模型,提高其衛勤保障能力。方法在明確新編制體制下陸軍旅救護所的救治任務和救治范圍的基礎上,運用文獻調研、深度訪談、問卷調查和專家咨詢等研究方法,系統性分析了陸軍旅救護所的救治工作流程,并利用模擬仿真軟件MATLABR2016a對其進行了數字化描述和量化分析。結果與結論以先進的模擬仿真技術為支撐的陸軍旅救護所人員編配優化模型,可對陸軍旅救護所救治不同批量傷員的工作過程進行模擬與分析,提高了戰時衛勤指揮機構的決策水平。
[關鍵詞]軍事人員;計算機模擬;旅救護所;人員編配;仿真模型
隨著我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衛勤力量也由傳統的“院隊所”型架構,轉為基于作戰牽引的“營連排”型架構。陸軍旅救護所是醫療后送鏈中重要的一級救治機構,能否根據批量傷員的救治任務需求,對其人員配置進行科學調整和優化,關系著旅救護所,甚至是整個醫療后送鏈的衛勤保障能力能否進一步提升。隨著計算機模擬與仿真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運用該技術對陸軍旅救護所救治工作的規律和特點進行研究,已成為探索和解決該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手段[1]。
1陸軍旅救護所人員編配優化模型的組成
陸軍旅救護所,即陸軍部隊在執行作戰或其他任務中,由旅衛生救護力量及野戰醫療隊等可能得到的衛生救護力量共同開設的醫療后送機構。其主要職責是對保障對象進行醫療保障,為傷病員實施緊急救治及部分早期治療。為進一步定量分析陸軍旅救護所對批量傷員的救治工作,本研究構建了陸軍旅救護所人員編配優化模型,包括3個主模塊:批量傷員產生主模塊、旅救護所救治主模塊和系統指標分析主模塊。利用前兩個主模塊的有機結合,可模擬旅救護所采用不同的人員配置方案對不同批量傷員進行醫療救治,通過第三個主模塊可對整個醫療救治過程進行定量分析,并根據結果提出旅救護所人員編組配置的優化方案。
2旅救護所人員編配優化模型的構建
2.1批量傷員產生主模塊
陸軍旅救護所作為新編制體制下戰術區一級重要的醫療救治機構,主要采用前接方式批量運回傷員。為使模型中批量傷員的傷病情更加具有實戰性、針對性和科學性,我們系統采集了國內外戰創傷原始數據和現代戰爭戰傷實例,結合新編制體制下陸軍旅救護所的救治任務和救治范圍,編寫針對旅救護所的典型戰創傷傷情案例。各傷情案例主要包括以下信息:傷情編號、傷情名稱、傷情傷勢、救治優先等級和后送體位等。其中,傷情傷勢分為輕傷、中等傷、重傷和危重傷4種;傷員的救治優先等級區分為:1———常規處置,2———優先處置,3———緊急處置,4———期待處置[2]。表1為本研究所用的傷員傷情示意表。考慮到批量傷員到達數量的隨機性、傷情分布的復雜性和時間間隔的不確定性,模型利用模擬仿真軟件MATLABR2016a設計了圖形用戶界面,用戶可通過點擊下拉菜單和參數輸入對批量傷員到達的數量、傷情分布和間隔時間等進行設置。
2.2旅救護所救治主模塊
2.2.1旅救護所救治組設置戰時旅救護所展開時,一般編為9組:指揮組、分類后送組、重傷救治組、手術組、醫療留治組、醫療保障組(X線室,檢驗室,藥房,消毒供應室)、防疫組、火線救護組和生活保障組。與傷員救治直接相關的主要包括前6組。圖1為旅救護所救治組設置及傷員流轉示意圖。2.2.2旅救護所救治主模塊劃分借鑒模塊化的理念和方法,將旅救護所的救治工作系統分解成適當的功能模塊,對救治力量進行重組,使其能機動、靈活、科學、精確地適應多種衛勤保障需求[3]。在圖1旅救護所救治組設置及傷員流轉示意圖此基礎上,研究并提出陸軍旅救護所救治主模塊最小行動單元的概念。其最小行動單元是指旅救護所各救治模塊在實際工作環境下、適宜時間內,完成規定任務、實現最佳效能的最小資源組合[4]。基于機動衛勤分隊標準化作業流程(SOP)的理論成果和既往參加演習訓練的數據統計,采用專家咨詢、現場調查和問卷調查的方式梳理了典型戰創傷傷員在旅救護所的救治流程,確定了各救治工作的優先等級、各救治模塊最小行動單元的編配情況及處置單一傷病員的標準消耗時間(表2),為陸軍旅救護所人員編配優化模型提供了邏輯基礎與數據支撐。本模型主要針對人力資源,因此在研究各救治工作的標準消耗時間時,只考慮了最小行動單元組成人數及具體工作,忽略了設備、藥材等要素的影響。2.2.3旅救護所救治工作仿真批量傷員到達旅救護所后,將根據其具體傷情的需要,按照排隊論進入旅救護所各救治模塊接受救治。排隊論系統通常由輸入過程、排隊規則和服務機構3部分組成[5]。輸入過程是通過圖形用戶界面設置傷員到達旅救護所的規律;排隊規則為傷病員按其救治優先等級依次接受醫療救治;服務機構中同一救治模塊各最小行動單元之間為并聯關系,不同救治模塊為串聯關系,傷病員將根據傷情救治工作的需要,依次按各救治工作的標準消耗時間通過相應救治模塊。要實現旅救護所對批量傷員救治工作的仿真,需明確每名傷員在旅救護所的醫療救治過程和每個救治模塊處理批量傷員的工作流程。前者以傷員為中心,描述了從傷員進入旅救護所分類后送組開始,至傷員離開救護所的整個過程,即服務對象在整個排隊系統內等待服務和接受服務的過程。后者以各救治模塊為中心,從傷員的救治優先等級和救治工作的優先等級兩個維度規定了傷員的救治原則,即排隊系統中的各服務臺對服務對象提供服務的過程。在此以背部切線傷傷員和分類后送模塊為例,分別展示上述兩個過程(圖2、圖3)。
2.3系統指標分析
主模塊該模型不僅能模擬旅救護所采用不同的人員編組配置方案對不同批量傷員進行醫療救治,還能通過系統指標分析主模塊記錄各救治模塊的運行狀態和傷病員的流動情況,為旅救護所的人員編配優化提供了依據。i為救治模塊序號(1,2,3,……I),p為救治組序號(1,2,3……P),j為傷員序號(1,2,3,……J),t為時間(1,2,3,……T),下面是該模型主要的系統性能指標。(1)Rit:t時刻救治模塊i的等待人數。Rit可作為衡量救治模塊i救治工作的一個重要指標,其數值越小,說明t時刻在救治模塊i排隊等待的人數越少,對傷員而言,系統性能越好,滿意度越高。(2)TMij:傷員在救治模塊i的平均等待時間,TMij=1Nij∑Jk=0Tik,其中Nij為通過救治模塊i的傷員數量,Tik為第k名傷員在救治模塊i的等待時間。TMij可作為衡量救治模塊i救治工作的一個重要指標,其數值越小,說明傷員在救治模塊i的等待時間越少,對傷員而言,系統性能越好,滿意度越高。(3)ρit:救治模塊i在t時刻的服務強度。ρit=NcitNci,其中Ncit為t時刻救治模塊i中最小行動單元處于忙碌狀態的的個數,Nci為救治模塊i中最小行動單元的總個數。ρit可作為衡量t時刻救治模塊i工作強度的一個指標,ρit越接近于1,說明t時刻救治模塊i的工作強度越高,服務機構越忙。(4)T:傷員通過救護所的平均等待時間。T=1Nj∑Jk=0Tk,其中Nj為通過旅救護所批量傷員的數量,Tk為第k名傷員通過旅救護所各救治模塊時總的等待時間。T可作為評價旅救護所整體救治工作的一個重要指標,其數值越小,說明傷員在通過旅救護所時等待時間越少,對傷員而言系統性能越好,滿意度越高。(5)Rit:t時刻救治組p中傷員的數量。Rit反映各組室傷員數量的變化,該指標可作為調整旅救護所床位資源的重要依據。
3討論
未來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將對衛勤保障提出更高要求,旅救護所在整個醫療后送鏈上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其衛勤保障能力影響著部隊戰斗力的維護。本研究明確了新編制體制下陸軍旅救護所人員編配優化模型的組成,研究了各組成模塊的內容及彼此之間的邏輯關系,并用模擬仿真軟件MATLABR2016a構建了陸軍旅救護所人員編配優化模型。該模型可根據批量傷員的具體情況,利用批量傷員產生主模塊模擬產生到達旅救護所的傷員,通過選擇旅救護所各救治模塊最小行動單元的數量實現對其救治力量的設置,分析醫療救治過程中各救治模塊的等待人數、平均等待時間、服務強度等指標的變化,結合救治任務的具體需求,提出旅救護所人員編組配置的優化方案。本模型的建立,一方面明確了新編制體制下陸軍旅救護所的救治任務和救治范圍,梳理歸納了救護所對典型戰創傷傷員的救治工作流程,為其平時衛勤訓練和戰時衛勤保障提供了規范和依據;另一方面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模擬和研究了旅救護所對批量傷員的醫療救治情況,并根據具體救治需求,提出最佳的人員編組配置方案,為戰時衛勤指揮機構的計劃與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張鵬,彭博,王玉峰,等.重大軍事行動醫療后送模擬與評估系統功能結構設計[J].軍事醫學,2013,37(6):409-412.
[2]馮會成,魚敏,黃迅悟,等.四肢戰傷分析與時效救治研究[J].軍事醫學,2018,42(1):9-12.
[3]孫海,王東勝,尹宗江.軍隊機動醫療分隊展開布局與工作流程[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8:6.
[4]伊洪冰,張愛民,宮麗.基于最小維修單元的戰時車輛裝備維修力量需求測算[J].軍事交通學院學報,2016,18(2):29-32.
[5]彭迎春,董斯彬,常文虎.運用排隊論模型測量醫院門診流程效率[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5,21(12):806-809.
作者:江帥 邵輝 馬建威 郝梟雄 黃朝暉 單位:陸軍軍醫大學陸軍衛勤訓練基地衛生勤務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