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隱匿性高血壓與腦卒中的相關性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探討隱匿性高血壓與腦卒中的相關性及其臨床意義。納入2017年1月~2018年6月就診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行診室血壓及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的420例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血壓監測結果將其分為高血壓組(HT組140例)、隱匿性高血壓組(MH組140例)、正常對照組(NC組140例),對三組的臨床資料與臨床指標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腦卒中的危險因素。與NC組比較,HT組及MH組糖尿病史[27(18.29%)、24(17.14%)比8(5.71%),均P<0.05]、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5.03±6.77)μmol/L、(15.00±6.06)μmol/L比(13.64±5.02)μmol/L,均P<0.05]、腦卒中人數[37(26.43%)、38(27.14%)比22(15.71%),均P<0.05]均較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HT組與MH組相比這三項指標相近,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以正常對照組為參照行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隱匿性高血壓(OR=1.697,95%CI:0.901~3.129,P=0.013)、糖尿病(OR=2.327,95%CI:1.013~5.347,P=0.017)及同型半胱氨酸(OR=1.083,95%CI:1.030~1.138,P=0.002)為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隱匿性高血壓患者發生腦卒中的風險增加。
關鍵詞:隱匿性高血壓,腦卒中,高血壓
腦卒中(stroke)是神經系統最常見和最多發的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死率和高復發率等特點,是全球第二位、中國第一位致死原因[1-2]。隱匿性高血壓(masked hypertention,MH)是指診室血壓(officeblood pressure,OBP)正常(<140mmHg/90mmHg),24小時動態血壓(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monitoring,ABPM)結果顯示日間、夜間、24小時平均血壓高于正常(日間平均血壓≥135mmHg/85mmHg,夜間平均血壓≥120mmHg/75mmHg,24小時平均血壓≥130mmHg/80mmHg)[3-4]。目前受血壓測量方法的影響,而MH大多又無明顯的臨床癥狀,極易被漏診,近年來不斷有研究發現,MH可導致心、腦、腎等多種靶器官受累,使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增加[5-7]。本文通過研究MH與腦卒中的相關性,旨在引起臨床對MH的重視,及早提供適宜的治療干預,減少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就診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行OBP及ABPM監測的420例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腦卒中診斷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診斷[8],并經CT或MRI檢查證實,根據血壓監測結果將其分為高血壓組(HT組140例)、隱匿性高血壓組(MH組140例)、正常對照組(NC組140例)。患者排除:(1)嚴重的心、肝、腎、甲狀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結締組織病及惡性腫瘤等疾病;(2)嚴重感染、營養不良患者;所有入選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OBP和ABPM測量:(1)OBP的測量:患者靜坐休息5min以上,受檢者上肢與心臟在同一水平,且要求30min前禁止吸煙、飲用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飲料,分別于不同日期、時間測量血壓3次,記錄平均值。(2)ABPM監測:袖帶縛于受檢者左上臂,檢測時間從8:00到次日的8:30,受試者日常活動不受限制,血壓監測有效時間90%以上。設定7:00~22:59為日間,每15min測定1次;23:00~6:59為夜間,每30min測定1次。分別計算24h血壓平均值、日間及夜間血壓平均值。1.2.2 實驗室檢測:清晨空腹12小時以上抽取肘靜脈血,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血清學檢測并記錄空腹血糖、肌酐、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同型半胱氨酸(Hcy)。1.2.3 腦卒中相關危險因素的定義:(1)高血壓。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定義[9]:未使用降壓藥物情況下,收縮壓≥140mmHg(1mmHg=0.133kPa)或(和)舒張壓≥90mmHg(非同日三次測血壓,均符合高血壓標準);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用降壓藥,血壓低于140/90mmHg。(2)糖尿病。糖尿病癥狀并空腹血糖≥7.0mmol/L且(或者)餐后2h血糖≥11.1mmol/L且(或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2h血糖≥11.1mmol/L[10]。(3)吸煙。定義為每日吸煙1支以上,連續或累計6個月;和(或)1周內有1d以上的時間被動吸入吸煙者呼出的煙霧每天至少15min。1.2.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軟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多組間各參數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齊時采用Bonferroni法檢驗,方差不齊時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經對數轉換成正態分布后,再應用相應參數檢驗(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腦卒中的多重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以前進法,顯著變量在α=0.05的水平上,采用擬合主效應模型,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基線資料比較
三組研究對象的吸煙史、性別構成、年齡、空腹血糖、肌酐、HDL、LDL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HT組與NC組比較,HT組在糖尿病、TG、Hcy水平較NC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TC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H組與NC組比較,MH組在糖尿病、TC、Hcy水平較NC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G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HT組與MH組比較,在糖尿病、TC、TG、Hcy水平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三組間腦卒中比較
與NC組相比,HT組及MH組的卒中人數百分比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HT組與MH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腦卒中相關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正常對照組為參照,以是否發生腦卒中為因變量,年齡、性別、吸煙、糖尿病、MH、空腹血糖、TC、LDL、TG、HDL、肌酐、Hcy為自變量,行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以前進法,顯著變量在α=0.05的水平上,采用擬合主效應模型。入選主效應的變量有糖尿病、MH、Hcy。即在排除了其他影響因素干擾下,糖尿病、MH、Hcy均可導致腦卒中的發生風險增加。見表3
3討論
研究表明,約90%的腦卒中由可控制的危險因素導致,通過早期篩查控制腦卒中患者的危險因素并規范治療,可有效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復發率、致殘率和死亡率,而高血壓是其中一個較為重要的可干預危險因素[11-13],其可對血管內皮造成永久性損害,直接影響心臟、腦、腎臟等靶器官的功能,使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持續增加。MH作為一種特殊的高血壓類型,是由Pikering等[14]在2002年最早提出,在各個年齡段發病率約為10%~20%,與確診高血壓患者接受治療人群比例相當,因此,盡早診斷MH并對其進行干預,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意義重大。大量研究證實[13-16],糖尿病史及高Hcy水平可加重血管損害,是腦卒中重要的危險因素,本研究中,與正常對照組比較,HT組及MH組糖尿病史[27(18.29)、24(17.14%)比8(5.71%),均P<0.05]及Hcy水平[(15.03±6.77)μmol/L、(15.00±6.06)μmol/L比(13.64±5.02)μmol/L]均較高,腦卒中人數[37(26.43%)、38(27.14%)比22(15.71%),均P<0.05]明顯增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高血壓組與MH組相比這三項指標相近,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以正常對照組為參照,通過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校正了其他混雜因素后,在α=0.05的水平上,MH的相對危險度為1.679(95%CI 0.901~3.129),提示隱匿性高血壓是腦卒中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對腦血管的損害發生在確診高血壓之前,具有與高血壓相當的發生腦卒中的風險。綜上所述,MH可導致腦卒中發生風險增加,但由于目前血壓測量方式的限制,而MH大多沒有臨床癥狀,極易被漏診,所以,臨床工作中遇到診室血壓正常但存在心腦血管損害的患者,應進一步行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以及時發現隱匿性高血壓并對其進行適宜的干預治療,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 2015年“世界卒中日”宣傳主題及提綱[J].疾病監測,2015(10):879-879.
[2] 王隴德.北京: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M].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5:1-12.
[5] 林曙光.當代心臟病學新進展[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
[8] 腦血管疾病分類(1995)(中,英文)[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6):376-378.
[9] 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7):42-93.
[10]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41-742.
[11]王隴德,王金環,彭 斌,等.《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6》概要[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7,14(4):217-224.
[12]紀躍華,梁 宇,趙春陽,等.各國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最新指南對比分析[J].醫學與哲學,2018,39(2B):25-29.
[15]王躍慧,梁文華,白 瑩,等.缺血性腦血管病合并頸部動脈狹窄的高危因素分析[J].醫學與哲學,2016,37(2B):38-40.
[16]王 寧,余振球,周子杰.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2):1263-1265.
[17]王 力,任會彩,王志先,等.腦卒中危險因素早期篩查與高危個體處理[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8(4):212-215.
[18]李曉紅,劉 萍,劉 穎.腦梗死不同病因亞型同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濃度的關系研究[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09,30(3):53-55.
作者:張夢娟 汪斌 趙洛沙 單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